类风湿用药的九大误区,您中了几条?
得了类风湿后要积极地进行治疗,控制好病情的发展,以免给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目前类风湿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在治疗期间很多患者对治疗存在着一定误区,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具体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01
忧虑恐惧,致药不灵
有些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类风湿,就认为无药可治,是“死不了的癌症”,忧虑恐惧,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心理上先吃了“败仗”,此时用药效果自然不理想。殊不知,类风湿的疗效和预后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类风湿必须先消除对疾病的恐慌与恐惧。
02
照葫芦画瓢,盲目用药
有些类风湿患者用药无效后,看见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他就照用。但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用药要个体化,患者应配合医生选择最适宜自己的药物。
03
单用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止痛药即非甾体类抗炎药,又称一线药。这类药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抗炎作用的,但疗效不持久,不能抑制免疫性炎症和阻止病情进展。因此,必须与病情缓解药联合应用。
04
单打独斗,势单力薄
目前治疗类风湿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病情缓解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尚无一类药物可单独应用。因为类风湿具有类似于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必须效仿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尽早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有效遏制病情进展的联合治疗方法,应用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协同发挥作用。
05
滥用激素,后患无穷
约40%~60%的类风湿患者正在用或曾用过激素,并且都可达到药到痛除之效。但X线片证实,在用激素治疗期间,症状虽然有好转的迹象,骨和软骨的破坏却在加剧。长期滥用激素还会出现诸多毒副作用,甚至导致股骨头坏死、过敏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比类风湿本身更为严重。但激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其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作用,能使类风湿病情得到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应用利大于弊。激素多用于全身症状严重而使用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贫血、高热、眼损害等病情危重者,但是当病情稳定后应缓慢撤停。
06
生物制剂,并非“神药”
肿瘤坏死因子是导致类风湿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炎症,侵蚀骨质。但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生物制剂可以阻止两者“接触”,就等于阻止疾病发生。但生物制剂也并非“神药”,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才能收获良好的疗效。
07
看了说明书,吓得不敢吃药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等病情缓解药可减轻病情,在某种程度上能缩短病程,阻止或延缓骨质破坏,并有助于减少激素用量。但有些患者一看说明书上写的是抗肿瘤药,毒副作用很大,便擅自减量甚至不敢吃。其实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医生也是根据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后给予用药方案。只要遵医嘱,定期监测副作用,用药还是安全的。
08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频繁换药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几乎所有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均起效慢、疗程长,最快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要足量服用3~4周才起效。而病情缓解药均为慢性作用药,需数周、数月才起效。如甲氨蝶呤药需用4~6个月,环磷酰胺疗程在3~6个月甚至1年以上。
09
见好就收,不巩固疗效
类风湿急性期病程在2~6个月至1年左右,若治疗得当可稳定控制1~3年。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大多数患者在3~6个月内又会急性发作、恶化。另外,类风湿的发病特点是活动期和静止期反复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当进入静止期关节肿痛明显减弱或缓解,血沉或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此时,切勿被假象所蒙蔽,擅自停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关节炎症状很难自愈,关节周围组织受到破坏,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以及活动灵活性受限的症状,重者可能永久性关节畸形,甚至残废。但是只要规范用药,施行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即使是那些病程很长、卧床不起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