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仇英(三)
仇英(1498-1552),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又号十洲仙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
仇英是明代代表性画家,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仇英擅长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王子猷种竹图 立轴 设色绢本
老子出关图 立轴 设色绢本
覌鱼图 镜心 设色绢本
人物故事 立轴 设色绢本
烹茶洗砚图 立轴 绢本
松溪斗茶图 镜心 设色绢本
高士出行图 立轴
垂柳对弈
孟母三迁图
江间行旅 绢本
《江间行旅》此图描绘倚山傍水,绿草如茵的道上,主人乘马疾驰,侍童肩挑行李、琴剑紧随其后,加以青山绿水,松间白雪,结构严谨,设色妍丽。
郊外游春图 设色绢本
山石取法赵伯驹,笔意为之,山石青绿敷染,山势高原平旷,桃树盛开,春意盎然,骏马伫立,马上骑着一富家中年壮士和童子,回首督促后面童子快跟上,另一童子抱着器具欢快地从桥上跑来,人物和马匹用“游丝描”及“铁丝描”笔法绘之。人物极具精工传神,人物面部用笔精细,须眉毕现,衣纹简洁锐拔,人物性格刻画精炼。马匹画得活龙活现,静中见动,马尾仿佛在风中摇曳着,可见其娴熟,高超的画艺。山石树于皴擦相宜,质感突显,远山淡墨渲染,若隐若现桃树疏密有致,虚实相应,富有变化。石桥用界画法描绘,显得挺拔有力。配景勾写得宜,空间的留置,桃树的掩映交错,多不乱,少不疏,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写景极致。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艺术才能。使作品增添了理想化的色彩,整个画面充满着一幅舒适的闲逸生活情境。是仇英绘画生涯中难得一幅生活情趣的精湛真迹精品,堪称艺术典范。
洗桐图
松亭试泉
长松枫林下,一高土正趺坐石上,等待来渡。松干古藤四绕,石岩间青草萋萋,岸边芦苇四五,散落摇曳。对岸舟边,众人正赶趁渡船,修竹茅舍,一片乡村景色。
中景一峰陟起,峰头密林或点或作夹叶,小石累累,写出大小石愧相间情状。山脚下小路萦回,秋林黄白相间,岸边小舟三四,泊于树阴浓处。远处村落连绵,林木蓊翳,白云出没。山甚高壮,山石皴笔不多,然于阴暗处和墨淋之,矾绢不受水,饱满之水墨撞和乾去后,自有厚重之意,此为仇英绢地惯用之撞水手法。
全图无一笔不工整匀贴,即使小至远处竹叶,无不正反枯荣,曲尽其态。山石皴法峻厚,四面生态,傅色用心,不用青绿,使墨色端丽,真入宋人堂奥。观此帧之精工脱俗,实赵伯驹身后一人。
蕉阴结夏 纸本 浅设色
作二高士坐于石岩下,一人抚琴,一人低首拨阮,旁置画卷。右方石几上罗列古玩字画,童子一人,正欲奉茶而行。前岩用斧劈分面,皴线挺拔有力,疏竹数干,散点其间。后岩直立,和墨直皴,笔法飞动,尚不失厚重,为中年后拓为大幅之精练笔意。芭蕉五株,布置妥贴,亭亭挺立,蕉叶散落有致。石脚作密草,由密而惭疏,直行至上端,引导平远透视点散失,不失为上乘手法。人物潇出尘,仇英惯用尖利细笔,故作大画时转折处略重时易成方笔,未能悉用中锋,不无瑕疵,然或停或行,使衣褶骨法端穆,在快速运笔中能把握正确,也是工力精到的一面。
停琴龙琴图
仇英与唐寅俱师周臣,然二人作品中多有异同。树法中增加转折趣味,伸长度甚至远超过树干,此为其同处。本图悬崖所作槐榆等树,便是明显的例子。唐寅中年以后山石皴法将斧劈纵长而为斧劈头之长披麻,仇英则山石用细笔小斧劈法,分面细,落笔略具大斧劈之施法,本图中也可明显看出其笔法的特色。
高士二人,对坐林泉之前,一人拨阮,另一人停琴聆听,听琴者生褥子,后并有倚架以为靠扶休憩之用。树从岩上侧出,滨水并植幼竹。山石明暗分明,且苍劲老硬,为斧劈皴之特色。山瀑从云际烘断处垂下,顺岩势而作波涛,极具动态。着色以浅赭螺青为主,夹叶以绿点,人物衣自,以赭黄朱、墨作衬托。远山石岩用墨淡而仍间见皴笔,已是仇英改正南宋绘画过份用烘淡法处理而层次单调之缺失,观念上已深受吴派绘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