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月活用户已是Uber 4倍

程维近期接受了央视《新闻联播》的采访

程维近期接受了央视《新闻联播》的采访

昨天,滴滴出行宣布10份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这个数据基本可以排进国内移动App的Top 15了。

如果没有今年的疫情,相信滴滴4亿月活的突破点会来得更早一些。但也正是因为疫情,4亿月活才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4亿月活对滴滴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出行平台,滴滴已经完全可以跟Uber一较高下了:今年第二季度,Uber全球月活用户是5500万,去年底是9900万;即使剔除掉疫情因素,滴滴现在的月活也是Uber的4倍左右。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滴滴的订单量已经跨入第一阵营:今年第二季度,美团外卖日订单量最高峰值是5000万单、拼多多7000多万单;国庆前,滴滴全球日订单量最高达到6000万。

出行赛道的4亿月活与娱乐、社交等赛道的4亿月活最大不同是,几乎用户的每一次登录都会产生交易——变现效率更高。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家未上市的超级独角兽,过去两年滴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调整期。

先是几起意外事件无限放大了网约车的安全性问题,导致滴滴不得不作出业务调整,其中顺风车业务受到的影响最大,某种程度上波及到了滴滴的估值和品牌;

然后是在共享单车赛道收购ofo未果,只能自己从零开始做,期间眼睁睁看着美团拿下并整合摩拜、哈罗单车在五环外崛起;

在生活服务领域,滴滴和美团曾经直接过招外卖……

应当说,从2017年到2018年,滴滴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交织在一起,可谓创业以来的“至暗时刻”。

而随着美团成功上市、字节做出爆款抖音,当时很多人不禁要问:滴滴难道要从小巨头阵营掉队了吗?

痛定思痛。过去两年,滴滴一方面是从管理细节上加大安全风险的管控力度,另一方面走了一条与美团截然相反的路子。

美团是围绕吃喝玩乐建立自己的护城河的,无论是流量上还是品牌上,都越来越趋于统一。但滴滴所处的出行赛道,安全性是首要问题。所以,内部孵化新业务、各个子业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就成了滴滴的战略选择。

目前来看,这种战略已经产生了效果。

首先是4亿月活的达成证明了滴滴在出行赛道依然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花小猪的成功上线将此前的业务做了很好的品牌隔离和保护;青桔单车上个月订单峰值突破2300万单;社区团购平台橙心优选在9月29日全国日订单总量突破280万单,截至10月底,该服务已拓展至11个省市。

业务独立、品牌打散,最大的效能就是重拾创业精神,无论是安全问题还是绩效考核,都压实了各个团队的主体责任。

责任是滴滴过去两年的关键词。

在风口浪尖的2017和2018年,滴滴最受争议的地方在于是不是过分强调流量为王而忽视了安全责任、社会责任?事实上,有统计表明,即使在意外事件频发的那两年,滴滴平台的事故率也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但网约车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受关注度显然要高得多。

通过产品创新、业务调整,滴滴过去两年在安全问题上可谓不余遗力,但更大的挑战其实来自于社会责任。

互联网下半场各大平台不再是流量的零和博弈,单纯地补贴、烧钱、恶性竞争已经完全不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如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正在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征。

六稳、六保是最近几年的国之大计,其中第一个“稳”、第一个“保”,都针对的是就业。而网约车、外卖等新经济已然成为中国充分就业的蓄水池。

2019年,滴滴平台总共带动1360多万个灵活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创造灵活就业岗位760万个,包括700多万网约车司机、20多万代驾师傅、1.4万名单车运维人员;围绕生态有3000多家租赁公司,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计600余万相关灵活就业机会。

如果把30人以下的公司和个体户称为小微企业,滴滴相当于解决了45万家小微企业的就业问题,而且稳住和保住的核心人群正是最需要就业的人群。

滴滴网约车司机中,21%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51.5%是进城务工人员,12%是退役军人。说是精准扶贫,也并不为过。

对于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来说,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在寻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客观上创造了社会价值。网约车平台满足了需求端的出行需求,也满足了供给端的就业需求,商业模式的飞轮效应,也是社会的飞轮效应。

当然,滴滴4亿月活的实现,全部都在国内市场,即使如此,渗透率也只有3%,距离8%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滴滴在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投入,要远远比网约车更值得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