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边缘区淋巴瘤病理诊断基础(下)

边缘区淋巴瘤(MZ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10%,发病率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

MZL可广泛影响不同器官和结构,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MZL分为三个亚型:淋巴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MZL)、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和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中MALToma最常见,占MZL的70%,SMZL和NMZL分别占20%和10%。

虽然三种亚型均属于惰性淋巴瘤,但在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上篇详见(【衡道丨干货】边缘区淋巴瘤病理诊断基础(上)

欢迎各位病理同仁投稿,分享学习、工作所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投稿详情。

病理特征

(二)结外边缘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1、疾病定义:

  • 最常见的边缘区淋巴瘤类型;

  • 又名MALT淋巴瘤;

  • 是一种发生于黏膜和腺体等组织、具有边缘区B细胞分化和表型的低度恶性/惰性的结外B细胞淋巴瘤;

  • 肿瘤的特征性改变为淋巴上皮病变和滤泡植入现象。

2、病理特点:

  • MALT淋巴瘤与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相比,镜下形态和免疫组化基本相似,例如滤泡植入、3种细胞成分混合或以一种为主,散在中心母或免疫母细胞,以及浆细胞分化等等;

除此之外,MALT淋巴瘤还具有一些独特表现:

  • 感染因素密切相关;

  • 病变累及粘膜或腺体

  • 最常累及

  • 病变为单灶或多灶

  • 多呈炎症性改变,形成明显肿块者少见;

  • 镜下可见淋巴上皮病变

  • 约20-30%胃MALT可累及胃壁全层;

  • CK+CD20可显示淋巴上皮病变;

  • 约30%以上的病例可出现浆细胞分化(皮肤和甲状腺较明显);

  • 约10%MALT淋巴瘤可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 大约75%的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Hp有反应;

图12:MALT淋巴瘤,黏膜固有层及其下方被弥漫分布的淋巴样细胞取代,部分腺上皮结构消失。

图13:MALT淋巴瘤,局灶区域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即肿瘤性淋巴细胞呈单个或簇状浸润腺上皮,引起腺体结构变形或破坏。

3、治疗反应:

  • 大约75%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有反应,肿痛消退长达18个月以上。必须重复内镜并活检检査以确定是否对治疗有效。通常在几周内从活检组织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组织学变化,在接下去的几个月内可以见到淋巴瘤逐渐被清除。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MALT淋巴瘤的形态:

  • 黏膜固有层细胞密度下降,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散在浆细胞组成;

  • 固有层缺乏淋巴细胞聚集灶;

  • 淋巴瘤细胞消失和腺体破坏后,残留空乏样间质。

4、免疫组化:

  • MALT淋巴瘤的免疫组化特征与淋巴结内边缘区淋巴瘤相似。

5、分子病理:

  • MALT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特征与淋巴结内边缘区淋巴瘤相似。

图14:幽门螺杆菌根除后MALT淋巴瘤,黏膜固有层细胞稀少,缺乏腺体,原因是淋巴瘤细胞消退,被疏松结缔组织和散在浆细胞取代(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三)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

1、疾病定义:

  • 是一种小B细胞淋巴瘤,由围绕并取代脾脏白髓生发中心的小淋巴细胞组成,破坏滤泡套区,并与周围的边缘区样细胞带融合,含有散在转化的母细胞,常伴红髓弥漫浸润;

  • 部分患者外周血有绒毛状淋巴细胞;

  • 免疫表型和遗传特征与其他边缘区淋巴瘤有所不同

  • 形态较特殊,但缺乏特征性的免疫表型标记,诊断需排除其他小B细胞类淋巴瘤和脾边缘区增生;

2、病理特征:

  • 脾脏肿大,大体切面见散在白色小结节;

  • 镜下白髓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增加;

  • 肿瘤累及白髓时呈双相形态

  • 白髓中央小圆形淋巴细胞围绕或取代生发中心(染色较深)

  • 白髓外围是体积较大的边缘区样细胞带(染色较浅)

  • 滤泡套区结构消失;

  • 红髓内可见大小两种肿瘤细胞,呈片状、弥漫性浸润;

  • 可混合一些母细胞(中心/免疫母细胞);

  • 可能伴有浆细胞分化;

  • 可能存在上皮样组织细胞;

  • 可能有残留的正常滤泡;

  • 肿瘤常累及脾门淋巴结,其他淋巴结罕见受累;

  • 脾门受累淋巴瘤呈微小结节状,肿瘤细胞包绕或取代生发中心,小淋巴细胞和边缘区样细胞混合紧密,缺乏明显边缘区结构。

3、免疫组化:

  • CD20和CD79a阳性;

  • CD5大部分阴性

  • CD43通常阴性(与其他MZL不同);

  • CD10、CD233阴性;

  • BCL6阴性;

  • Cyclin D1阴性;

  • Ki-67可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靶环样模式。

4、分子病理:

  • 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缺乏t(11; 18)/API2-MALT1易位,与其他MZL不同。

图15:脾脏边缘区淋巴瘤,脾脏大体切面呈微小结节状(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16:脾脏边缘区淋巴瘤,肿瘤内白髓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表现为具有边缘区分化的双相细胞特征,结节边缘区淡染,内部染色较深,部分可见淡染的中心区,提示为残留反应性的生发中心(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17: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白髓的边缘区部分(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图18:脾脏边缘区淋巴瘤,肿瘤浸润红髓。(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图19:脾脏边缘区淋巴瘤,肿瘤弥漫浸润红髓,表现为肿瘤细胞浸润的髓索和髓窦,肿瘤细胞既有小淋巴细胞,也有较大的中心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参考资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Hematopathology, Second Edition》

3.《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Fifth Edition》

4.《淋巴瘤病理诊断图谱》

5.张彦宁, 周小鸽, 张淑红,等. 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 036(008):529-533.

6.张彦宁, 郑媛媛, 周小鸽,等.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9, 038(004):243-247.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谢绝媒体、网站等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