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啥意思有科学道理吗
导读:古人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杖朝。这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他们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各个朝代的平均寿命都很短,据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记载,夏朝时平均年龄18岁,汉朝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约为35岁。古人非常喜欢做寿,并且赋予了“寿”字吉祥的内涵,中国传统观念的“五福”中“寿”也是排在首位。古人将长方形的寿称为“长寿”,而将圆形的寿称为“圆寿”,也就是无疾而终的意思,皆是古人对于长寿的一种美好愿望。
然而有这么一个关于年龄的俗语与古人想表达长寿之意正好相反,这个俗语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既然古人都希望长寿,有的皇帝甚至炼制丹药目的就是希望活的长久,那为什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俗语呢?其实这并非消极,古人之所以寿命不长主要是因为战争不断,人们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又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非常有限,人们也没有什么医学常识,简单的发烧感冒也可能致命。再加上一些古代的不治之症,天花、瘟疫还有肺结核等疾病,死去的人有很多。再有当时的土地耕种率十分低,基本都是靠天吃饭,这就导致了很多地区出现少收和绝收的现象,经常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只有盛唐时期的平均年龄达到过60岁以上。
苏轼在38岁写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自称“老夫”。六十岁以上在古人看来就是高龄了。而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认为是人的“命坎”,能跨这个坎的人,将会顺利活到百岁,闯不过去的就要离世了。至于为什么会说在这两个岁数的人阎王不请也会自己离世,民间有两种说法。孔孟说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咖,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足以见人们对孔孟二人的尊崇。孔子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孟子则是八十四岁去世。中国文化认为圣人都是长寿的,庄子活了83岁,孟子活了84岁,墨子活了92岁。后人认为孔孟二人的寿命具有代表性,并将他们的寿命视为长寿的象征。凭借人们对孔孟之道的信仰,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这两个年龄点是一个“命坎”。连圣人都跨不过去,普通人就更不容易了。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一个周期为7-8年。这种说法源于《黄帝内经》的“女七男八”,女性的生命周期是“7”,每7年体现一次生长变化;男性的是“8”,每8年有一次大变化。所以人们认为每逢到了倍数年龄时,生命就会很脆弱,尤其是在生命周期的起始期和末尾期也就是所谓的低潮期。按这种方式推算,女性在84岁,男性在72岁会比较脆弱。而女性赶在了生命周期的末尾期,也就是84岁;男性则是起始期,也就是72岁的下一个周期始的73岁。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以上的两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为生老病死属于自然规律,哪有什么年龄限制。况且孔子的具体生日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公羊传》和《史记》记载的孔子出生年份都相差一年。古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于寿命的长短通过这样一句俗语进行解释,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调侃,说明古人的心态非常乐观,能活到七八十岁对于古代人来说就是喜寿了,所以他们并不认为这两个年龄是个坎。放到今天则是希望人们能够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实古人的这句俗语更多的是让人们保持良好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样想来古人也是用心良苦了。参考资料:《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