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田蝼蛄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大型、土栖昆虫的总称,俗称拉拉蛄、土猴,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有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四种。北方地区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是华北蝼蛄。
1、成虫
体圆柱形狭长,30-35mm,灰褐色,被绒状细毛;头小而尖,圆锥形,触角丝状,短于体长;复眼红褐色,小而突出,椭圆形,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前翅宽短,后翅卷缩细长超过纺锤形腹部末端如尾状;前足为开掘足,呈铲形,适于挖土;雌虫产卵器退化。
2、卵
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2.8mmX1.5mm,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4mmX2.3mm。
3、若虫
形态与成虫相似,翅不发达,3龄后可见翅芽。初孵若虫体长约4mm,头胸特别细,腹部肥大,乳白色,半天以后,头、胸、足渐变灰褐色,腹部淡黄色。2、3龄后若虫,体色接近成虫。8-9龄老龄若虫体长约25mm。
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1、温度
早春,平均气温达2.3℃,,2厘米土温达2.3℃,越冬虫开始活动,当气温和土温达18-22℃时,蝼蛄危害猖獗。超过23℃或低于6℃,成若虫潜入土壤深处。
2、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
3、栽培条件
低湿地、盐碱地、重茬地、离村屯近的地块发生重。
1、成虫有趋光性。
2、蝼蛄若虫至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
3、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
4、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
5、昼伏夜出习性。一般于夜间活动,晚9-11时开始取食,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
6、以成虫或若虫在冻土层下、地下水位上土中越冬。每洞1虫,头向下。
1、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
2、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挖掘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
3、越冬成虫每年5月份开始产卵,越冬若虫5-6月份羽化为成虫。
4、一年当中有2次危害高峰,第一次为5-6月份,正是作物幼苗期,危害比较严重。第二次在9月份,一般构不成威胁。
蝼蛄食性复杂,危害谷物、蔬菜及树苗。
1、危害种子
蝼蛄都在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喜食刚发芽的种子,造成缺苗断条。
2、危害根部
蝼蛄咬食作物根部,危害幼苗,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丝丝缕缕状,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
3、危害环境
蝼蛄能在苗床土表下开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失水枯死。
1、预测预报
1公顷3-5个样点,每点1平方米,挖土深度50厘米,平方米0.3头为轻发生,0.3-0.5头为中发生,大于0.5头为严重发生,应采取提前用药预防。
2、施用腐熟有机肥
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可减少蝼蛄的产卵。
3、灯光诱杀
于晚间7~l0时在没有作物的平地上以黑光灯诱杀。尤其在天气闷热的雨前夜晚诱杀效果最好。
4、毒饵诱杀
(1)鲜马粪或鲜草诱杀:在苗床的步道上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土坑,将马粪、鲜草放入坑内,次日清晨捕杀,或施药毒杀。
(2)毒饵诱杀:用乐斯本、辛硫磷、敌百虫拌入饵料(菜籽饼、麦麸、米糠等)中作毒饵,在害虫活动的地点傍晚均匀撒于地面上毒杀。
5、灌药毒杀
在受害植株根际或苗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