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得胜陀颂碑保护简记
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扶余市得胜镇石碑崴子屯东1.5公里处的漫岗上,是目前我国女真文字最多而且是汉字碑文和女真碑文对译的唯一碑刻,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研究金代历史、特别是研究女真文字的宝贵遗物。据原扶余县博物馆郑新城馆长调查研究,大金得胜陀颂碑至今经历了8次修建保护设施和2次本体维修,现简要整理以飨读者。
公元1185年金世宗完颜雍通过北上巡游回返燕京,感念太祖反辽建国之功,下诏建“大金得胜陀颂”碑,于是年七月二十八日立石。其碑文中有“刻颂建宇,以彰圣迹”,即是把文字刻在石碑上颂赞祖业功绩,修建庙堂、庙宇或房屋把石碑罩上保护起来。1963年李健才先生亲临得胜陀调查,曾发现有沟滴、布纹瓦等金代的建筑材料,与碑文记载互为印证,说明在立石之初确有碑亭之类的保护设施存在。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首次修建保护设施。
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扶余县长孔宪熙巡视县境发现石碑倒地,命人将碑重新接树,修补损坏的地方,重新修建了碑亭予以保护,碑亭外树立小石碑一座记载此事。县学务郝文濂因而撰《建修得胜陀碑亭序》,收录在中华民国时期张其军编纂的首部《扶余县志》中。这是可知的大金得胜陀颂碑第一次本体修补和第二次修建保护设施。
1961年4月13日,大金得胜陀颂碑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余县政府拨款千元,派文化馆干部徐达音、孙耀林负责筹建。从春至秋,备料施工,至建成历时八个月。碑亭系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歇山起脊式顶盖,庙宇样式,前后两敞门,略仿孔氏碑亭旧样,保存了古代民族庙宇建筑风格。碑亭高4.5米,每边长3米,南侧门楣上镌刻左起横书“大金得胜陀颂”。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三次修建保护设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仅将碑亭洗劫一空,且将石碑推倒,复毁为三折,散卧土中,金碑之厄运相继加重。
1975年由文化馆负责在碑亭周边修筑钢筋水泥护栏,每边长15米,周长60米,高近2米。南侧设对开门。当时,正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护栏的钢筋、水泥都是特批的。此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四次修建保护设施。
1977年吉林省政府再次拔款八千元,对金碑进行粘接复原和化学封护。施工人员由文化馆副馆长康殿荣负责,徐达音、韩光烈、姜海泉参与施工,由长春岭著名郑石匠之子郑志补刻碑文。在得胜陀搭棚食宿,历时四个月,方告竣工。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二次本体修补。
1982年吉林省文物局拨款七万余元,对金碑四周护坡进行加固和修建碑亭,这次修建是从1983年5月开工至9月完工。此次修筑了石础护坡,把原来不规则形状的小土包,用推土机修整了高近2米,每边40米×40米的梯形,用毛石、钢筋、水泥把护坡连成一体,重建仿金代风格的红柱黄瓦钢筋混凝土碑亭。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五次修建保护设施。
1992年,吉林省文化厅再次拨款,在石碑外侧增加铁制全封闭保护罩和滑道式推拉大门。此保护罩是由原扶余县百货一商店美工赵家声设计,委托油田总机厂制造。保护罩就像一个立起来的蛤蜊,看碑的时候,用钥匙打开,看后再关上,而且保护罩还能整体后移,因太过笨重,后来里面的后移拉链就断了。此保护罩荣获吉林省文物保护二等奖。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六次修建保护设施。
1999年夏季,由于地表水升高,原来的护坡有的地方断裂、下沉,文化部门对石碑护坡基础进行了加固,并树立花岗岩石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一块。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七次修建保护设施。
2008年,扶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和发掘辽金历史文化工作,成立大金得胜陀颂碑保护区,完善保护区的基础工作,在石碑处修建三层八角亭、阿骨打铜塑像和大金展览馆等设施,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第八次修建保护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