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用吗?自乐罢‖文/简心
读《老子》有用吗?自乐罢
前两天,我在看一本《老子》的译注本时,朋友好奇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翻看封面略带得意:“老子哦!”朋友随口一问:“看这个有什么用吗?”有什么用?我一时语塞,满是悲凉无奈,只说“消遣罢了。”
读《老子》有用吗?它不能像网文小说一样给我带来即是爽感,也不能像八卦娱乐新闻一般让我和朋友们一起的时候高谈阔论,它更不能保证我期末不挂科、六级稳过线。读着它,头脑里满是“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类的话语而越发不想参与朋友们的八卦讨论。让我越来越独居一隅的《老子》我又为什么要读呢?
不由得想起一组数据:2011年:以色列每人每年读书量为 64 本;俄国人为 55 本;美国计划达到每年每人读书50 本.而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我国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 5 本。到了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虽有所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且,大家都明白我们现在所谓的阅读,真的是捧起一本书从头到尾的认真研读吗?更多的不过是每天在网上浏览大量的文章和碎片化的信息罢了。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浅阅读”了。当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浅阅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它节省时间激发阅读兴趣也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知道时事走向总好过信息闭塞。但是过多的浅阅读甚至以此来代替深入的阅读就是大错特错了。首先大量的接受别人的观点我们就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来做自己的思考。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变得人云亦云。再以后呢?长期海量的浏览信息,说多了别人的话,我们就可能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说出自己的话了。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生命脆弱似芦苇,正是每个人不一样的思想让我们熠熠闪光。不然,金庸先生一个垂暮老人的逝去何以让万众发声,襄阳点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先生用他浪漫瑰丽的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编织了心生向往的江湖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来的时间读书?可是,知道吗?一般人一分钟读300字不在话下,那么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星期7天就能读31500字,一个月30天就能读135000字,一年365天就能读1642500字。一本书如果按10万字来算,我们一年最少能读16本书。16本呀!回想一下刚刚的数据:2016年不足8本。时间都去哪儿了?吃鸡、刷剧、看综艺想想这些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减少5分钟来捧起书本充实自我?少点一次抖音,少逛一会淘宝,网文小说也不过那些套路,娱乐八卦也就那些个事情,就算冯赵官宣、罗唐大婚其实对我们个人而言,也不过是三天后的旧料了吧。哦,不!这应该也是再次点醒我们:你只会遇到和自己势均力敌的人!
否决过度浅阅读,指出时间的可获得,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阅读的内容。其实道理都很简单,我所推崇的不过还是经过长时间和无数人检验认可的经典读物而已。深度阅读各类经典书籍,不光能增长见识,充实自我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自我健全三观的塑造对思维的锻炼提升。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通晓万物,这就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孜孜不倦的专研下去,。这也是当下我们正强调的“工匠精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实“大道相通”或者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抛却技术层面,各个学科最终道理和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即哲学。这就是我要提出的另一个重点,除了本来专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普世经典。我们普通大众不需要会背繁笼复杂的历史年代,没必要研究“轴心时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状况,但是了解自己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是扫盲更是我们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来源。最起码不会闹把“荀彧”认成“苟或”这样的笑话。知道最简单的哲学知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许我们在困顿时就不只是唉声叹气而会积极作为了。我们大多崇尚理性,但读读诗歌培养自己些许敏感情思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几丝浪漫趣味。闲翻《诗经》知道芍药、卷耳、当归、杜若这些充满了远古幻想的草木名,并非草
木学家的我们难道在平日里不会多些对她们的爱护吗?
回到开头的话题,其实我的那位朋友在生活中为人做事都很棒,但只是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有时听不到那些传世普众经典的传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无所谓仁义不仁义,它只是让自然万物呈现它们原本的样子。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热去雕饰”你瞧,天然的样子已是极美。也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寻得自己的天然特质,然后活出最美的样子,自乐于此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