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如果黛玉一直保持刚进贾府的样子,结局会怎样?宝钗给出了答案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母说晴雯:“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岂止是晴雯变了,变化更大的是黛玉。后来的黛玉,哪还有一点初进贾府时“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样子?
晴雯变了,落了个“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的下场;黛玉变了,得到的是泪尽而逝的结局。于是有人问:如果黛玉保持刚进府的样子不变,她的结局会不会改变?
当然会,宝钗就是答案。
宝钗和黛玉,都因不可控的客观原因而寄居贾府,但她们一个坚持了自我,一个被环境同化,从而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同是寄居贾府,宝钗形变质不变,黛玉完全被环境同化。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住在别人的屋檐下,自然要入乡随俗,遵守别人的规章制度,这是不变的真理。比如初进贾府的黛玉,原本实话实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但见贾母对女孩读书的态度极为随意,便改口说“些须认得几个字”。吃饭时“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的改过来”。
这都体现了黛玉聪明善于变通,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
但是,所谓入乡随俗,主要指的是外部形态的改变,而不是内心价值观的改变。正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所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清末留洋的士子们,剪掉辫子穿上洋装,但不会让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洋人,无论何时何地,内心的立场始终应该是中华。
这正是宝钗和黛玉的区别:
在形式上,宝钗的入乡随俗比黛玉做得更彻底。作为商家女儿,她严格遵守着贾府的儒家礼仪,丝毫不会逾矩,但在内心深处,她坚持着自我,即使是被元春下谕住进繁华的大观园,她依然保持着居处的俭朴素雅,绝不被贾府的奢靡所裹挟。
黛玉则与之不同,她不但形式上完全改变,而且从内心深处全然忘记了自己是林家的女儿,抛弃了林家的教养,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和宝玉一样“喜在内帷厮混”的“混世魔王”,成为了贾母和贾宝玉所需要的人。
简单来说,同是寄居贾府,黛玉早已没有林家女儿的影子,宝钗却依然保持着薛家女儿的本色。
被环境同化的黛玉,必将随环境一起毁灭。
说起来,宝玉和黛玉都是受害者,而伤害他们的人就是看起来最爱他们的贾母。
宝玉和黛玉的生活环境,是贾母给予的。她用她的特权,把宝玉养在后院,整天沉溺于风花雪月,“无人敢管”。她把黛玉接来,正是为了给宝玉找一个伴,一起沉溺于风花雪月。
贾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是一个不需要考虑未来的人。在有生之年,她只想尽可能地享受。但享受是需要有人陪伴的,宝玉和黛玉就成了陪她享受的最佳人选。这“两个玉儿”,长得美,看着养眼;人聪明,能说会道,听着舒心。
即便是神佛提醒她贾府已进入末世,她也不想做出改变,只顾自己如何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的每一天。
这就是宝玉和黛玉所面临的环境:贾母是他们唯一的靠山,但靠山很快就会倒。
这就是“树倒猢狲散”,宝玉和黛玉都是依赖贾母这棵大树生存的“猢狲”,贾母倒下之日,就是宝黛的末日。
有一则喜剧,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和两个年轻人拜把子,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两个年轻人一听,不干了:你时日无多,我们却还有大好年华呢。
贾母和宝玉黛玉正是这样,贾母希望宝玉黛玉陪着她享乐,但这种享乐的日子必将随着贾母的逝去而终止。宝玉和黛玉的未来怎么办呢?
连紫鹃都能看出来,“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这句话不但适用于黛玉,同样适用于宝玉。没了老太太,宝玉还能躲“在内帷厮混”吗?迎接他的,更多的是贾政的棍棒吧。
那么迎接黛玉的又会是什么呢?这可不是贾府人薄待她,而是她必须从梦中醒来面对现实。现实是,连贾府四春都逃不脱要被吞噬的命运,黛玉又凭什么被一直保护在温室里?
黛玉,你还记得当年你的父亲为什么送你进贾府吗?“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你又多病,又没有母亲教养,还无姊妹兄弟扶持,所以,送你进贾府,一边依傍外祖母,借助外祖母的富足和医疗资源,好好养病;一边依傍舅氏姊妹,我姊妹们一起接受贵族大家的教养,以求更上一层楼。以后万一有什么事情,还有贾琏这样的兄弟可以扶持。父亲可没要你去和“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的宝玉“在内帏厮混”啊。
还有,进府的第一天,你自己说的,“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虽然你没有权利要求“另院别居”,至少你可以对宝玉的沾惹保持距离,别进入他厮混的队伍。
你怎么就忘了父亲的教诲和进府的初心呢?如果你还记得你是林家的姑娘,如果你还记得林家的家风和教养,你就不需要依赖外祖母而生存,也不会成为外祖母的陪葬品。
保持独立的宝钗,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既能自救还能救人。
贾府的繁华奢靡,腐蚀了黛玉,却没能腐蚀宝钗。无论贾府给她什么,她始终都知道,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
所以,宝钗从不依赖任何人,即使她有条件依赖。
有人说,宝玉不喜欢宝钗,因为宝钗总是劝他上进。是啊,想要得到宝玉喜欢多容易啊,不劝他上进迎合他厮混就行了。
宝钗为什么不愿意迎合宝玉?因为她不需要依赖宝玉更不需要依赖贾母,她依赖的是自己的能力,包括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环境怎么变,能力是不会失去的。而且,宝钗的能力属于“愈冷愈苍翠”,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有爆发力。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宝钗始终与贾府保持着距离。她表面上严格遵守着贾府的礼仪规范,但在内心深处,她一直是薛家的女儿,从来没有变过。
薛家的女儿有什么特点?正如她说探春的话:“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贾府的姑娘,即便是探春这样的实干家,也流于“膏粱纨绔”的理论之谈,缺乏实践经验,宝钗却知道实践才能出直知,一直忙于实干,从来不会沉溺于虚无的风花雪月。
黛玉和宝钗,都带着病体进入贾府,黛玉的病越来越严重,宝钗却只发过一次病,之后再也没见以任何形式提过宝钗的病。
黛玉的病为何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进入贾府的她,体力劳动降为了零,实干能力消失无踪。宝钗则正好相反,进入贾府的她,事务更多了,实干能力也更强了,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不但要忙薛家的事,还受王夫人所托,帮着管理贾府,哪有时间生病?
这就是宝钗与黛玉的不同。同样是进入贾府这个环境,原本五岁就会为母亲“侍汤奉药”的黛玉,却活成了需要别人为她“侍汤奉药”的寄生虫,宝钗却在这个环境里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随手照顾了身边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也正是这样的不同,黛玉越来越枯萎,宝钗越来越苍翠。当代表着恶劣环境的东风吹袭而来,已失去自我生存能力的黛玉只能发出“叹今生谁拾谁收”的悲叹,强劲的宝钗却能“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所以,如果黛玉一直保持着刚进贾府的样子,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和初心,她便能活成宝钗的样子,在活好自己的同时,以强大的能力扶助“一技无长”的宝玉,成就“木石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