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走西口的姥姥

我的姥爷和姥姥都是陕西府谷县人。姥爷的祖居地是段家寨,姥姥的娘家是皇甫川,他们都是民国时期走西口来的后套。之所以特别怀念我的姥姥,是因为她的走西口经历比寻常人更为艰难。她一个人背着我三岁的母亲,靠着一双小脚,丈量了千里征途。每当想起姥姥在世时的讲述,我就情不自禁,眼泪夺眶而出……

  那是民国28年,公历1939年的春天。这时候,日本人已占领了与府谷一河之隔的山西河曲县,河对岸的子弹可以打到我姥姥家附近的山头上。

  我姥姥背着我三岁的母亲,在告别双亲的时候,哭得连声音都变了。一面是离开故土的痛,骨肉分离,不知何年何月再能见上爹娘;一面是前途渺茫的痛,路途遥遥,不知何时何地能找见我姥爷。后来的故事证明,我姥姥的前一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直到20年后,才有机会回府谷看望年过八旬的父母。而后一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我姥姥很顺利地就找到了我的姥爷。但找到之后,并未过上她想像的生活,而是把曾经的苦难又换了个地方。

  在这之前,我的姥爷已经两三年没有回家。所以,在我姥姥以泪洗面、尚未动身之前,我有必要交待一些与我姥爷相关的背景。

  我姥爷是府谷很有名气的段家寨人。段家寨这个名字,很有些壁垒森严的味道,很容易让人想起《水浒传》里的祝家庄。而事实上,段家寨也确实是个有等级的村寨。男尊女卑,宗族势力,以及许多愚昧落后的东西应有尽有。但尽管如此,却不能抵挡贫穷的袭扰和战火的蔓延。所以,这里的百姓和别的府谷人一样,也纷纷加入走西口的大军。

  紧挨着黄河的段家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河路汉”。扳大船跑河路是近代黄河文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页。但我姥爷是独生子,他没有运气进入这个页面。他之所以上后套,大概就是想过一种安定清闲的日子。我姥爷依靠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梦想。他落脚在后套以后,在一个叫新堂的地方,给一个叫樊蛮蛮的保长当通讯员。不用种地受苦,还有工资,却始终没有回府谷接亲。一去两三年见不到人,由此促成了我姥姥走西口的念头。

  我姥姥跟着本村人的一辆“二饼子”牛车,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养育了她20余年的故土。本来,牛车上除了装着一些简单行囊之外,小娃娃可以乘坐,但要出三块大洋。我姥姥也凑够了我妈的车票钱。但我妈可能是潜意识里有些不安全感,所以她怎么也不肯上车,偏要爬在我姥姥的并不宽厚的脊背上。

  我姥姥身高不过1.6米,体重不足100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她和当年所有的女性一样,自幼被缠了小脚。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女性以三寸金莲为美。但这种“美”,在走西口的路上就显得美中不足。

  从府谷到后套,大约是1000里路。而我孤单瘦弱的姥姥,却用一双小脚丈量了这段洒满泪水与汗水的距离。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姥姥的这段“长征”史是她生命中最辉煌的一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而我姥姥长征到达后套,并没有发现幸运的迹象。

  按理说,我姥爷的工作是一份好差事,在大后套这样一个养穷人的地方,完全可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但极其不幸的是,他染上了烫洋烟(鸦片)的毛病。这个毛病,让我姥姥再一次戴上了苦难的枷锁。

  我姥姥多次对我们讲,说她虽然命苦但命大。她来了后套,又生了我舅舅和我二姨。但因为我姥爷烫洋烟,养不起孩子,忍痛把我二姨送给了陕坝的一位亲戚。为了这件事,我姥姥心痛到以死抗争的地步,她把一大块鸦片膏生吞到肚子里,但又奇迹般地排了出去。那本来是旧社会人百试百灵的一种自杀办法,在我姥姥那里就不大灵验。为了安慰我姥姥,我的太姥爷每隔一段时间,就用他的货郎担,从陕坝把我二姨从陕坝的亲戚家担回来住几天,再送回去。后来那家亲戚搬到了达拉特旗,我二姨直到30多岁后才见到我姥姥。

  此前,我姥姥在府谷还有过一回自杀的经历。那是因为受不了婆婆的虐待,一气之下跳进正在流凌的黄河。恰好被两块冰凌死死卡住不能沉没,后来被村里人发现后救回。

  据我的母亲回忆,在解放前的这段时间,即把我二姨送人之后,我姥姥先后为别人当过8次奶妈,滋养过8个奶儿子。最短的四五个月,最长的有一年。让我姥姥最感到痛苦的,不光是那些奶水钱总是被我姥爷吸了大烟。还有那些个被我姥姥奶水喂养得活蹦乱跳的娃娃,每次被主家接走,我姥姥都要难受好几天。她70多岁和我们讲起那些细节时,眼里总是噙着泪水:“正是奶得亲了,人家要回去了!”

我姥姥(右)我二姨(后)二姨的养母

  在我姥姥上来一年多之后,她的公公婆婆也随后赶来。一家三代经历了走西口的悲壮后重新团聚,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我姥姥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的婆婆很不友好。所以她一看见那张拉长的脸,就知道自己的厄运还没有结束。

  我的太姥爷是个精明善良的老头,他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卖些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生活过得也还体面。那时候,全家人一锅吃饭,我姥姥是儿媳妇,自然是早起做饭的角色。她把一锅小米酸粥煮熟之后,便把分配的权力拱手让给婆婆。婆婆拿起锅铲,给其他人每人盛上一份,再把我姥姥的半份留在锅里,然后抓一把细糠撒进去,吃不吃由你!

  我姥姥也有过维权的行动,但是招来我姥爷的一顿拳脚,所以她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因为她知道,忍着只受一个人的气,抗争就要受两个人的气。我的母亲那时已上了小学,她对我姥姥的境遇抱打不平,敢于针锋相对地做斗争。但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会因为小孩子的抗争而结束。一直到解放以后,新政府发动了铲除封建陋习的运动,我姥姥这才直起腰来做人。

我大概是在两岁多时被接到姥姥家,一直住到小学四年级。那时候的我姥爷,经过新社会的改造,看起来满脸慈祥。每天早晨,他都要就着一碗白开水,吃一个去痛片。这是他老人家被迫戒了洋烟后养成的习惯。他吃药片的样子,像极了我吃水果糖的样子,含在嘴里,久久舍不得咽下。吃罢早饭,我姥爷把裤腿用黑布带裹紧了,穿上一双黑条绒棉鞋,披上狐皮领大衣,去大队文艺队做辅导员。我姥爷自幼受过晋陕戏曲的熏陶,会唱戏,还会拉板胡。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的文艺队竟然排练出了两部完整的样板戏。

  小时候的我,目睹了我姥姥侍奉我姥爷的许多细节,怎么看也不像被我姥爷伤害过的人。我舅舅的闺女十来岁时,听了我姥姥受虐待的故事,偷偷从玻璃板下抽出我太姥姥(我姥姥的婆婆)唯一的一张照片,放在火炉里烧掉。我姥姥知道后哭了一场。我姥姥说,她再不好也是你们的祖宗,没有她哪有你们啊!

  我姥姥家的小里间,安着一盘手摇小石磨。这盘小石磨,除了家用之外,还为全村人无偿粉碎调料和食盐。那时候卖的盐是大颗粒,卖花椒的也没有粉碎机,我姥姥的村子又是大村子,约有百十来户人家。所以,三天两头就有人来磨盐、磨花椒。我姥姥从来不嫌麻烦,总是乐此不疲地给他们提水端茶卷旱烟。赶在吃饭点上,还会招呼客人一起吃饭。那时的乡亲都贫苦,有人过意不去,硬要给我姥姥放些盐。但我姥姥是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从来都不要。

  我姥姥做的一手好茶饭。她烤的干馍片儿,晒的红腌菜,在村里有口皆碑。我的舅舅曾做过几年小学校长,每次学区的领导来检查,友邻的学校来参观,基本上都是在我姥姥家安锅。每次接待,我姥姥都不厌其烦。倘若有人喝多了耍酒疯,不管他多大的官,我姥姥敢指着鼻子骂:“你再不要来吃祖娘娘的饭!而这些客人早已如亲人一样熟悉,挨了骂也不会生老太太的气,没过几天又来了。

  我姥姥是奉献的命。我的妗妗30多岁就因病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女。我姥姥又做奶奶又做妈,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成人。

  我姥姥一辈子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十分节俭,好多的旧东西舍不得扔掉。记得有回她收拾抽屉,发现里面有些吃剩的药片,一把揽在手里就喝到肚里。可能是好人有好报,胡乱吃了一把药,竟然什么事都没有。

  我姥姥的奉献积了德。她74岁时跌断了腿卧床不起,恰好这时我舅舅找了后老伴儿,这个新来的儿媳妇不离左右侍候她,比我们都做得多。

  我姥姥去世时81岁,这时候已搬到离原住地50多里的地方。原先的乡亲们闻讯后,来了20多人为她抬棺送灵。我姥姥出殡回到故乡时,老邻居们几乎全部出动,坟地上站得密密麻麻,一片悲声……

  姥姥对我,恩宠无以复加,这份恩情,怕是三生三世也报答不完。在我亲爱的姥姥去世多年后,请原谅我,谨以这区区一篇文字寄托哀思。

  愿姥姥地下有知。

  (2006年)

(0)

相关推荐

  • 悦读丨总有那么一刻,你会看到这个世界的深情

    悦读丨总有那么一刻,你会看到这个世界的深情

  • 赵海波:归南山

                                                                         归南山                             ...

  • 【小小说】那一季 花落无声 河北 七夕雨

    小小说 | 那一季 花落无声 ☼ 河北 七夕雨 那一天似乎与以往没什么不同.北方的六月,天气并不是十分的燥热,只是阴沉的云给人的心情增添了几分压抑. 教室门前,邻居大叔低声的告诉我 :燕儿,回去看看吧 ...

  • 姥 姥

    姥  姥 姥姥今年98岁,在近百年的光阴里,历经风雨. 姥姥自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里.姥姥的父亲在她8岁的那年,因不知名的恶疾撒手人寰.姥姥的妈妈,拉扯着三个孩子,姨姥姥最大13岁,舅姥爷最小3岁,日 ...

  • 兄弟姐妹为什么从一开始地亲密无间到后来却渐行渐远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兄弟姐妹之间,长大后,并不像之前那样亲了.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利益的问题对簿公堂,为了一些家事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指责.为了照顾父母而争论不休,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争夺财产 小丽从小是在姥姥 ...

  • 姥姥的针脚儿

    姥姥的针脚儿是让妹妹破涕为笑的花布棉袄. 姥姥在很小的年纪,就会做针线活了.家里姐弟三人,姥姥是长女.夜里,每当家人鼾声四起,灶膛里的蛐蛐拉起了弦子,姥姥便偎在母亲身旁,一边挑着洋油灯,一边看母亲做针 ...

  • 婆婆和媳妇的十年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 01 邻居王姨的两个儿媳妇都是多子女家庭出身,但两个儿媳妇的娘家却大不相同. 大儿媳妇的娘家对女儿大放手,女儿女婿旅行结婚,娘家爸妈不管,女儿女婿连生两个孩子,娘家爸妈 ...

  • 沧州张杰: 被情仇撕裂的家庭(一)

       被情仇撕裂的家庭 张杰 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乃至活着的每一刻每一天,.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个阶段和经历,如同大海的波涛随着大自然瞬息万变旳天气在不断的永无休止的变化着: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 ...

  • 把根须深扎在沂蒙大地里

    把根须深扎在沂蒙大地里 从赵德发的<姥娘>开始说起 杨春忠 已经66岁的赵德发先生每天笔耕不辍,创作活力依然旺盛,我虽然非常期待他的<蓝调子>等最新佳作,却仍对其三十多年前的& ...

  • 童年的高家堰||吴明千

      古代的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不光光是湖堤,还关系到两淮,以及里下河地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要不人们常说:"倒了高家堰清淮不见面"呢.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重视,经常来这里 ...

  • 舒展的人生——姥姥【刘志红】

    (我的姥姥) 接到九十二岁的姥姥去世的电话,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极不真实,姥姥,以她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她该长命百岁才对呀!春节时去看望她,她还穿着干净的灰黑色暗纹外罩,神色安然地坐在大舅家堂屋的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