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0多年,耗用15万工时的顶级工艺品,200多年前就是国宝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物丰富。在中国的文物之中,大多都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然而有些国宝,因为太过贵重,内涵丰富,又有名人光环的加持,因此在不多久的时间就已经是重器。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说它是玉山,那可一点都没有夸张。它高为224cm,宽为96cm,光底座就高60cm,总重5000kg,即5吨。在故宫博物院中,一共有收藏了3万多件玉雕作品,它是最大最重的。即使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它也是当之无愧的“玉中之王”!
这么巨型的玉雕是怎么制成的,雕刻的又是什么呢?它诞生于乾隆年间,当时清政府处于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贵族上上下下都对玉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在新疆密勒塔山,发掘出土了这样一件巨大的巨型玉材,现在重达5吨,也就是万斤,可见它是玉材的时候重量更重。更为关键的是,这块玉材还是上好的和田青玉,非常稀少珍贵。
消息传到京师,本身就爱好收藏,对玉器有着浓厚兴趣的乾隆马上命令将玉石送来。在当时那个交通条件下,运送这样珍贵而沉重的美玉,花费的人力物力是无法想象的。根据记载,从和田到京师的漫漫路途之中,一共花费了三年多时间。可以想象,路上要有多少民夫肩扛手推,又要有多少官兵日夜保护。
十万多斤的玉石石材运送到京师之后,乾隆皇帝赞不绝口,而当时的文武官员也震惊了。他们集体商议,要用最唯美最有意义的画面,作为这件玉石石雕的主题,这样才不至于留下遗憾。最后,乾隆亲自选定了大禹治水的题材。
大禹治水时上古时期的传说,也是中华民族公而忘私、勤劳苦干、坚忍不拔的美德体现。大禹也因此成为了交口称赞的贤君,也是后世帝王模仿的对象。乾隆本人也自认为劳苦功高,堪比大禹,用这个题材,既有勉励也有炫耀的意思。
题材选好后,但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京师的玉石工匠们人手不够,实在无力承担这样的恢弘巨作。如果临时征调全国各地的工匠,又担心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经过再三抉择,乾隆选定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负责雕凿。
乾隆生怕当地工匠不能尽善尽美表达画面主题,他钦定以内府藏宋朝的《大禹治水图》为底稿,由内廷造办处之作纸样,再让著名画家贾全在大玉上临画。这样还不放心,他又让人先做成蜡制模型,发往扬州,后来因为怕扬州天气太热,模型会坏,又加工赶制了木质的。
经过这么多折腾后,这块玉材才在乾隆四十六年发往扬州,又是一番车马劳顿,精工细作,经过六年时间,大禹治水图玉山总算完成。珍贵的玉山,随后再经过水陆,终于又回到了京师。
众所周知,乾隆是“盖章狂魔”,许多纸质的书画作品都没有摆脱他的魔掌。这件玉石能不能例外呢?答案是很遗憾的,不能。虽然乾隆不能盖章,但他在赞许之余,让宫廷玉匠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徵耄念之宝”两方玺印刻在上面。更为暴力的是,他还让人将自己的御制诗也写在上面:
功垂万古得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这样珍贵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国宝。它雕刻得惟妙惟肖,不仅写实记录了大禹的丰功伟绩,更是通过雷公、妖怪的刻画,加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整个玉雕作品,虽然大,却不繁杂,虽然大却没有拖泥带水,一切显得那么的精致细腻。
据说,就是因为它的体积太大,重量惊人,在抗战时期,日寇对它垂涎三尺,却又想不出隐蔽安全的方法将其偷窃。因此,它也凭借着这个优势,逃过了日寇的染指,完好地保留在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