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徐建英作品

追忆父亲

徐建英(江西)

父亲来了,还是推着他那辆旧自行车,车的后架上驮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微笑着向我走来,我知道父亲是来给我送红薯的。还没等我叫一声爸爸,面前的父亲和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只留下了那袋还散发着泥土味的新红薯,我大声呼唤,却被身边的丈夫轻轻推醒,原来,父亲又走进了我的梦中。得知我经常梦见父亲,母亲对我说:“孩子,这是你爸爸的在天之灵知道了你的情况,不放心你,他在默默地保佑你呢。”回忆着梦中的场景,联想到母亲说的这番话,辗转中我又陷入了对父亲的追忆。

我的家乡在鄱阳湖畔的一个小村庄,素有“赣鄱鱼米之乡”的美誉。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被一条条沟渠连在一起,像一串串镶嵌在大地上的水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水田,错落有致地环绕在小村四周,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禾苗翠绿,秋天稻谷金黄,冬天的红花草就好似一床床绿色的毛毯,将水田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为来年的春播做好准备,到处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我的父亲就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庄稼汉,父亲9岁时,爷爷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也许是生活的磨练造就了父亲的性格,父亲平时的话语不多,可以说是不苟言笑,朴实的他做事时则勤恳踏实,为人时则豁达宽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岁的父亲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村民兵连长。

1963年春,父亲和母亲结了婚。第二年,我家同时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我大哥出生,二是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长。此后,父亲便开始了更为忙碌的生活。父亲虽没什么文化,可他那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村里无论哪家有事,只要向父亲开了口,父亲都会全力以赴地帮忙;村里哪一户人家老了人,父亲也是忙里忙外地帮着张罗,还当起了“八仙”抬棺下葬。父亲的为人在我们那里方圆几里都很有名气,南昌市新建“八一桥”时,大家看好父亲的品格和能力,请父亲去当建筑公司的民工队长,此时的父亲更是不敢懈怠,尽职尽责地抓好每项工作。每次和砂浆时,水泥该放多少,沙子该放多少,父亲都要亲力亲为地用磅秤秤好,然后让民工们去搅拌和搬运等。桥梁修好后,建筑公司的领导非常满意父亲的表现,在桥梁开通的仪式上,特批父亲为桥梁的第一个通行者,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何等高的荣誉,也充分体现了父亲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1968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太阳公公还未露出笑脸,晶莹的露珠还未散去,爱早起的我便出生在这个普通却温馨的家庭。虽然我是个女孩,但因我上面的哥哥活了不到两岁就不幸夭折了,父母悲痛了很久,所以我的降生还是给父母带来了不少欢乐。常听母亲说,从我出生那天起,父亲就格外溺爱我,每天收工回家,从不抱孩子的父亲总是在衣襟上搓搓手,然后笨拙地把襁褓中的我抱起来左右摇晃,看得出那笑容发自内心。上学后,我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每当我领回奖状时,父亲总要先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再郑重其事地把它贴在墙上。如有客人来访,父亲生怕别人注意不到,总要刻意提醒一下。考上初中后,我就住校了。当时我们在学校吃饭要自带大米换饭票,每次带大米去学校时,父亲怕我累到,他就骑上自行车,将我和大米一起送到学校。有一天,邻居见我抱着一大包东西满心欢喜地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架上,便打趣道:“子拿父当马。”我不假思索便回了一句:“父望子成龙。”就为这句话,父亲骄傲了好久,说我聪明、反应快、有文才。

虽然父亲是生产队长,可家里的孩子多,劳力少,八口人吃饭却只有父母和哥哥三个劳力,能吃饱就算不错了,从不敢奢望吃好。为此,母亲曾多次有过让我这个大女儿辍学回家帮衬一下的念头,都被父亲制止了。记得有一天深夜,我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一段对话,母亲又提起了让我辍学的事情,父亲却说:“困难是暂时的,挺挺就过去了,可孩子的学习,则会影响她一辈子,再说她的成绩还蛮好的。”说完,父亲笑了,母亲也就只好作罢。每逢年节,家里的餐桌上才会有些荤菜,刚一端上桌,好料便被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抢而光,父亲则是笑眯眯地坐在那里,慈祥地看着我们几个不雅的吃相,等到我们吃饱了、喝足了,父亲才开始就着一些鸡皮、鸡头、鸡脚和骨头等勉强下酒。

中考那年,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了卫校,这就意味着我从此跳出了农村,敲开了城市的大门,为此,父亲更加以我为荣。上了卫校后,每年寒暑假回家,父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下地干农活,他说太阳会晒黑我的皮肤,禾草会割伤我的皮肉,回校后会显得土气。1987年,我毕业后成为铁路医院的一名护士,此后,每当农闲时,父亲就喜欢到我单位来看看我,哪怕来回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也不觉得累。父亲每次来都要带一些我喜欢吃的东西,不是带几瓶妈妈腌的咸鱼,就是刚挖出来的红薯,要么是家里刚包的粽子或新鲜的清明果等。那时,只要父亲一来,我就犹如过年,满满的父爱让我的心里和肠胃都有一种满足感。

父亲就好似一条静静的河,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暗潮涌动。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哭过两次,都是发生在我身上。1986年,我在外地实习,恰逢哥哥结婚,父母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招待八方来客。席间,父亲因心里高兴多喝了几杯,正当大家都在热闹地欢庆哥哥的喜事时,从阁楼上却传来了父亲的呜咽声,大家不明缘由,赶忙爬上阁楼问父亲,有些醉意的父亲边哭边诉说着:“咱家连过年也没这么多好菜啊,可惜我家建英不在家,没这个口福,路途太远,我又送不过去。” 说完,父亲又继续呜咽起来。后来,当母亲把这事告诉我时,我被深深感动了,父亲对我的疼爱由此可见一斑。

1991年,我也成了母亲。产假即将结束时,我为女儿没人照看范了愁。父母得知消息后,主动提出把女儿接到他们身边照看,为的是让我能集中精力干好护士工作。休息日我回家看女儿,每次父亲都算好日子,到了时间就抱着女儿在村口来接我。母亲常对我说,自打女儿来了娘家,不苟言笑的父亲变得整天乐呵呵的,再累也要抱女儿出去转转,或是一头扎进孩子堆里,女儿看着孩子们的嬉闹,总是高兴得咿咿呀呀地直叫;或是去田埂上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父亲说那里的空气好。为此,女儿只要一见到父亲,便在老家的木桶摇篮里呆不住了。从中可见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只可惜女儿小时候身体弱,老家的就医条件又不太好,我只好将她接了回来。记得那天我去接女儿,父亲和女儿在阁楼上一直没下来,等我收拾好东西后,母亲往阁楼上招呼了好几声,父亲才抱着女儿下楼来,出了院门,当父亲把女儿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看见两行泪水顺着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上滑落下来,父亲的声音也哽咽起来,放下女儿后,他便转过身去,我知道他是怕我们看到他的泪水而难过,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女儿是接回来了,也把父亲的心接了过来。父亲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女儿,家里如有女儿爱吃的或有利于调养女儿身体的东西,父亲都要想方设法留给女儿,比如说自家地里种的蔬菜、土鸡蛋、土鸡或土鸭等,父亲说这些都是自家的土产品,没放化肥和饲料的,比较养人。要么是等我回老家时带过来,要么是父亲亲自送过来。望着父亲每次因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而疲惫的样子,我心里既感动又心疼,劝父亲下次别送了。而父亲却说他正好骑车锻炼一下身体,可我心里清楚,身为农民的父亲又怎会缺乏锻炼呢?

父亲也不是事事都顺着我,发现我有不对的地方,他也会毫不客气的批评我。记得有一次父亲来医院看我时,忙碌中的我对一个病人稍有脾气,等病人走后,父亲就很耐心的对我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父亲提醒我,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没有病人来看病,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要我把每个病人都当亲人来对待;要我将心比心,假如我在外就医受到如此的对待,心里是什么滋味,这就是我善良的父亲。

自己长大成人后,总想为父母多做点,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父亲总说不需要。1998年盛夏的一个深夜,我被急促的电话铃吵醒,电话那头传来的是母亲焦躁的声音,说父亲突然不会说话了,身体的一边动弹不得,身为医者的我知道患有高血压的父亲是中风了。焦急的我立马就联系了救护车将父亲接到我们医院,此时的我真想好好地尽尽孝心,可父亲除了在治疗方面要我张罗外,生活上一般不让我插手。记得有一次父亲想解小便,站在他床旁的我立马就拿起了尿壶,父亲却一把将我推开。为此,我只有尽全力让父亲享受到最好的治疗,并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即便这样,父亲住院半个月,我还是瘦了将近十斤。也许父亲就是怕我太辛苦,知道我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张罗他的治疗,接待来访的亲朋好友,所以就不让我参与他生活上的照料,这就是我体贴的父亲。

父亲出院后,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我家,同邻居们闲聊时,总是夸我孝顺,而我倒觉得,相比父亲为我做的,我做得真是太少了,有愧于父亲的这个称赞。可好景不长,三年后,父亲再次发作了脑溢血,且比前一次严重多了。我带了救护车和医生回了娘家,想把父亲接到我院,可医生却说父亲的情况不乐观,老家有落叶归根的习俗,如果父亲在外去世,就不能回家安葬,当时的父亲是很想随我来医院的,可家里多数人都反对;再说老家还有不让女儿送终的习俗,无奈的我只好含泪离开了娘家。我不能好心办坏事害了父亲,更不忍心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离我而去。可我又无能为力。三天后,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我悲痛欲绝,平生第一次哭哑了嗓子。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又是当地的八仙,唯有尽量将父亲的丧事办得体面些,来告慰父亲的亡灵。兄弟姊妹们都说我对父亲的丧事很卖力,我心想,这是我能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我能不卖力吗?

父亲走后的最初几年,每年我都会来到父亲的坟前祭拜。可自打我失明后,因通往父亲坟前的山路崎岖,加上清明时节纷纷落下的细雨,让山路变得泥泞和滑溜,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山沟或水塘,为此,即使我回了老家,大家也不让我前去祭拜,心中有愧的我便时常会梦到父亲。想到这里,我心中暗下决心,今年清明,我就是爬也要爬到父亲坟前,跟我的父亲好好说些心里话。

好不容易盼到了清明节的到来,我在多位家人的搀扶下艰难地来到了父亲的坟前,当我摸到父亲的墓碑时,不由自主就跪了下来,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般顺着脸颊滑落了下来,我边哭边默默地诉说着:“爸爸,我亲爱的爸爸,一别已经十八年了,您在天堂还好吗?爸爸,您知道吗,在您走后的第三年,无情的病魔就夺走了您一直引以为荣的女儿的光明。思念本就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加上失明的打击,当时的我真想随您而去。可我转眼又想,妈妈还在,我不能做不孝女,我不能让年迈的妈妈去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也就只好作罢。好在国家的助残政策很好,失明后,医院为我特设了“出院病人电话回访”这个岗位。起初,我是依靠放大镜吃力地工作着的,危机感很强,身为医者的我知道,早晚我将彻底失明,所以,我很珍惜这难得的工作机会。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我国就研制出了一种电脑读屏软件,兴奋的我立马就将其买来并装在了电脑上,勤学苦练,很快我就能在读屏软件那甜美声音的引导下,手指在键盘上左右跳动,上下翻飞,从而实现了在电脑上读书、写作、发邮件、浏览网页和整理工作材料等梦想,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

爸爸,您走时我已在用手机了,失明后的我照样能用手机。现在的手机和以前的有些不一样,它是智能的,不但可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看书、聊QQ、刷微信、听音乐、唱歌、开网店和网购等,女儿是在手机读屏软件那柔美声音的指引下,手指在触屏上轻松滑动、欢快跳跃着完成以上操作的。我也是在手机和电脑读屏软件这两大宝贝的协助下逐渐进步的,女儿没给您老人家丢脸,失明后,我不但多次被评为我院和三级甲等医院的优秀护士,还荣幸地成为了中盲协盲人文学委员会和南昌市作家协会的会员,而且我是南昌市作家协会里唯一的盲人作家。

爸爸,妈妈现在的身体不错,她早已用上手机了,每当她手机欠费时,只要给我一个电话,我就会给她在网上缴费,很方便的。去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是妈妈八十岁的生日,我们兄弟姐妹五家三十多个人在市内的大酒店里为妈妈举办了一次庆祝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状态都不错,小李对我也很好,您老人家就放心吧,我也会继续努力的,以后我也会常来看您的。”说道这里,我已是泣不成声,父亲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好似在为我骄傲,为我自豪。而我心里明白,是父亲的基因,父亲的潜移默化,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当年的坚持,才让我学会了善良和坚强;才让有些文化的我能在失明后很快走出阴霾,重塑自我;才让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徐建英,女,1968年出生,1987年卫校毕业,2005年因病双目失明,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散文,曾荣获全国散文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盲协盲人文学委员会和南昌市作家协会会员。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为了让儿女们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与或祝福,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早6点半文学微信公众号决定从即日起与国内多家正规报刊联合举办“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

一、征文要求

以父母亲(也可单写父亲或母亲)的故事为创作素材,以亲情为切入点,回忆或追念父母对儿女点点滴滴的爱,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文章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散文字数限定在5000字以内,诗歌200行以内。优秀作品推荐给国内报刊发表。(参赛者必须关注“早6点半文学”微信公众号方可有效)

二、奖项设置及评奖标准

      一等奖2名,奖金各1000元+荣誉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荣誉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荣誉证书;

优秀20名,奖金各50+荣誉证书

在作品质量符合推送条件的前提下,依据阅读量、赞赏量开展评选。自作品推送之日起,一个月内阅读量达到500后,每超过100记1分;赞赏量达到10笔(每笔5元以上有效)后,每超过1笔记5分。按得分多少评定获奖等级。作品自推送之日起一个月后增加的阅读量和赞赏不再计入总分。

三、投稿方式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只接受电子邮件,来稿请附100字左右作者简介、两张作者生活照、详细通联,并在主题栏注明“我的父亲母亲征文”字样,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特别提醒:在其他微信公众号推送过的作品请勿再投稿)

有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所有赞赏金不返给作者,作为奖励基金奖给获奖作者,不足部分由组委会自筹资金解决。投稿前,请务必添加编辑微信:zgz19650903,以便到时发放奖金。

四、大赛时间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作品推送从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颁奖时间另行通知。

一切未尽事宜,本次征文大赛组委会享有最终解释权。不认同以上规则者请勿投稿参赛。

“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组委会

     早6点半文学微信公众号编辑部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早6点半”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