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云:家乡的沧桑巨变

家乡,地处赵村川,同生我养我的故土一一赵村川入口的第一个村庄,仅几里之遥。该村几经变迁,今非昔比。

路的变迁

七十年代未,该村还是多年前的模样。村里除去旧时几经易主遗留下来的几座气派的出檐砖混四合院和高门楼外,其余尽土坯茅屋。大多的胡同,不仅狭窄,还弯弯绕绕。每逢连绵的降雨,或者积雪成冰化化冻冻的隆冬,即使雨过天晴数日之久,胡同也还有踏不尽的烂泥巴。

八十年代土地承包以后,该村各户又兴起了传统手工红薯粉条的制做,村里更是泥泞不堪。 “过箩下雨污水流,各胡同泥泞路人愁',在其它地方,只有在工程或井下作业时方穿的深胶鞋,在这里几乎家家都离不了,并且派上大用场。与左右村子相连的一条正街,自西向东,漫下坡后,是一段较为平坦的路面。村子各胡同排出的与顺坡而下的污水都汇聚到这里。偶而,从村外驶来一辆汽车,即使驾驶的司机十二分的小心,车轮上裹挟着的泥浆还是四处飞溅,吓得路人纷纷躲避。这场面,不仅使行人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村民自己也深受其扰,却又无可奈何。遇到狂风,路边大垃圾场的各种垃圾特别是塑料袋一时间被吹得漫天飞舞,在空中打转后,要么挂在电线,要么飘扬于树梢,要么刮入河道……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各种粪便及浆水发酵后的酸臭味儿。

对于这个“泥胡同‘’ 、环境差的邻村,我与我的闺蜜们对其曾不屑一顾。岂料,命运弄人,你越是排斥它,它越是靠近你,并且让你如同中了魔咒似的情愿和它荣辱与共,相守一辈子。后来,也就是90年,我不顾亲友们的好言相劝,义无反顾地嫁到了这里,与这里乡亲们一同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

种红薯、磨红薯、下粉条,累死累活,钱来得慢;烤烟叶,不仅技术性强,家里还得有帮手;大型的养殖,本钱高,风险大,小打小闹,又难以养家糊口。因此,在机械化进程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农耕之后,村里的很多人,卖了耕牛及其它一些牲畜,选择外出打工、经商或者出国赚钱的生计,庄稼人的腰包因此而鼓起来。但是,路的问题,还依然如故地摆在村民的面前。

记得有一年的夏收,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万里,不一会,雷声隆隆,乌云压顶。见此情景,我与丈夫不敢怠慢,急忙装车。我们组的地块,大部分在村后,一路上坡。收获回来,最怕下雨,路滑。当我们风风火火以最快的速度,抱麦铺,捆麦梱,装麦车,然后,用绳把麦梱上的压杆摋紧。当拉车至下坡的半道,瓢泼大雨直泻而下。霎时,我们便成了“落汤鸡'。尽管,雨水顺着我们的身子往下淌,但是我们还是极力使自己冷静下来。只见他沉稳地驾辕,身体后倾,努力使车后的车角子及糙圈蹭住地面,我也与他并肩,使出全身解数用胳膊肘把车杆往上托,以帮助他刹车慢行。脚上的湿布鞋,一走一滑。以防万一,我们俩立即脱鞋赤脚。每脚下去,脚趾狠命地抓紧泥地,但是,车还是如脱缰的野马不住地往下冲。在这干钧一发之即,路边的一乡亲见状,忙丢下手中的雨伞,飞身向前,用尽全身之力紧紧向上托住另一边的车杆,这时的车,才像被驯服的老牛,温顺了……

泥泞难行的道路,不仅是我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所有人最大的困扰。为改变这种状况,后街农户自发筹钱铺路,得到前街很多人的积极响应,但由于众口难调,加之无人管事,致使我家门前通至后村的这条主道铺路的计划未能如愿。

时光荏冉,几个年头一晃而过。虽然铺路的事曾被人一回回重提,但是有多种原因,还是一次次无果。

2O04年,在住村干部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村村通硬化工程在我村率先拉开了序幕。当时,由于资金短缺硬化的路面只至东西邻村的中间路段。没过多久,在上级有关部门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村通富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赵村川川内的所有村子,对以前辗轧的路面先后进行了硬化及对接,并顺利地贯通。

2005年,为方便本村南坡村民的出入方便,县计委拔了一项以工代赈的专项扶持资金,在村子与南坡村民组之间的河面上,筑起了水漫坝,河的两边又进行了硬化。既方便了两岸村组的群众,又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

2014年,不仅村里的各路面得到了整修,铺上水泥,就连通向坡前坡后田间地头的道路,也都进行了加宽硬化处理。

就这样,一辈辈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现实。

如今,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定点的大垃圾箱,卫生死角,有专人负责并清理。当年,农村耗时费力的运载工具与一些陈旧落后的劳动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那次难忘的夏收,冒雨在泥泞中惊险的一幕,被作为历史的印记,封存在我的脑海深处。从此,我们的家乡,不但彻底摆脱了“泥胡同'  的困扰,而且庄稼人的好日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电网改造

自从村里通上了电,便改变了祖祖辈辈点“洋油'灯、黑灯瞎火以及推磨的历史。起初,村子由原来的一台变压器,十多年后增加至三台变压器。尽管如此,还是远远满足不了乡亲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这与时代的进步、庄稼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息息相关。

在我们上小学三年级时,孩子们都要从家里照个“洋油'灯,到学校上早晚自习。燃着的灯头,一跳一跳的,小得似黑夜中荧火虫的亮光。一年后,当我们突然看到三间教室的两挂房梁的电线上,挂着两个锃亮的像长明灯似(当时这样认为)的电灯泡时,心里的愉悦,自然无以言表(最起码,再也不用从家里拿“洋油'灯了)。每个村子,安装着一台功率大约50千w的变压器。一般家庭用电,灯泡瓦数小,每到月未,电工按户收费。考虑到动力耗电量大,村里的电工便要求刚开磨坊的一、二户人家,安装电度表。可想而知,如今家庭的用电当是当时的用电量的多少倍!

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初 ,在城市里被淘汰的黑白电视机逐渐进入了农户家。几年后,由当初的黑白电视陆续换成彩电,电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并且五花八门。用电量的增大及不稳定,从而导致电压忽高忽低,经常造成农户的家电被烧坏。老化以及陈旧的电力设施,不仅常遭遇大风暴雨以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出现故障,还因总电量的不足而时不时停电。

婚后,村里的三台变压器其中之一,就安装在我们家错对面的老大队部的平房上,雷雨中,老化的电线及对面的变压器还经常漏电,冒出一团团刺目的火球。给附近的住户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018年,有关部门拨了一笔巨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我村的农网改造工程。不仅把以前三台陈旧的功率各为100Kw的辙掉,安装成了六台全新的功率各增至为400Kw的变压器,又更换成了一色全新的水泥电线杆、绝缘电线等一系列安全而规范的电力配套设备,各街道还安装了明亮的路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庄稼人与城里人一样,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翻新成了楼房或混凝土结构的套房,有的庄稼人,甚至在县城还买了住房,开上小轿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炎炎盛夏,耗电量之大的空调,也逐渐走进寻常农户家。

村子的电网改造,不但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为村民安全用电、提升高品位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漫步在平坦而干净的水泥硬化路面上,穿过历史的沧桑,耳闻目睹这些年来,乡亲们衣食住行中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种无可言喻的幸福感与民族的自豪感蓦然涌上心头。

(0)

相关推荐

  • 家乡的核桃树

    核桃树,又名胡桃树,属胡桃科植物,中国栽培核桃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张华著的<博物志>一书中,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的记载. 核桃树性喜温暖.怕霜冻.生于海拔4 ...

  • 【柳岸•暖】岁月如烟,村庄老去(散文)

    原始的农具,劳累的操作,生满老茧的双手,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收割后的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套上耕牛,拉着那榆木架子车,从地头和明晃晃的场院间,步量着日月.场院上,夏去秋来,压麦打豆,收获或多或少的 ...

  • 袁学强:“牛百岁”时期的胶东农村

    我的中篇小说<庄稼人的脚步>改编成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已经是36年前的事了.我时常想起那个时候的胶东农村. 1950年底,四岁的我随父母从青岛回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磨山村老家探 ...

  • 回乡纪事——春节篇(2)

    我的东下坡 一块小小的村志碑,在村南一公里外的桥东边.沧桑.陈旧.村子西头的马路边没有任何标志.从潍坊到胶州的公路下来,有一段狭窄土路,土路伸向村子的中心街道. 因为春节,外面的人都回家了.村子的街道 ...

  • 【三江文学】《 中 秋 话 团 圆 》 一七十年沧桑巨变 | 幸福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2036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校稿 :王维新 < 中  秋  话  团  圆 > ...

  • 湖南安仁∣秋云:古诗六首

    古诗六首   秋云 雾漫小东江 两岸青山云吻峰, 舟行之处有鸟声. 疑入仙境做神仙, 为有江面雾缭身. 咏柏杨 绵绵细雨几丝凉, 嫩芽满树无衣裳. 阳春三月南风起, 新衣染绿一池塘. 盼春归 仰望大雁 ...

  • 【四海联家】福建·王祖惠 ▏登高直欲扫秋云

    四 海 联 家 第八十二期 责任编辑/白国成  付会军 图文制作/林看云 个人简介 05.2021 王祖惠,网名十爷,闽福鼎人氏.跌宕卅秋,谋稻粱于商海之间:激扬四季,挥汗水于江湖之上.白日余暇,身偎 ...

  • 清江诗苑-群吟荟萃(361)可见平凡生财富;原来伟大自勤劳。——摘自周道云(山竹)《题五一劳动节》

    ★★本栏目作品主要选自"清江诗社"和"长阳国学"两个微信群,旨在为纸刊<长阳诗苑>储备稿源.本刊新声旧韵双轨并行,发表作品不另注明.诗崇近体,词依正 ...

  • 周华景║家乡的老房子

    离开故乡十多年了,常常会在梦里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回到魂牵梦萦的老房子里.那里,留下我们全家人曾经的点点滴滴:那里,记录着我年少时期的欢声笑语,那是我始终无法忘怀的牵挂. 我家的老房子,坐落在我们村 ...

  • 清代文学家、戏曲家周埙的家乡——西溪

    清代文学家.戏曲家周埙的家乡--西溪                                                             刘述涛 第一次去西溪,源于一位原来在旅游局 ...

  • 庐陵人之物之——唐秋云

    笑迎每一天的太阳 刘述涛 一 人们一提到吉安县的横江镇,想到的是葡萄挂满枝头,想到的是甜蜜的事业.但对于出生于横江镇的唐秋云来说,更多的记忆来自于父母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和父母每一天对自己充满了期望 ...

  • 富春四小 周雨鑫 || 家乡的秋天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创意写作班优秀作文系列 家乡的秋天 富春四小 五(1)班 周雨鑫 秋天终于向我们拉开序幕,我们期盼的凉爽,如期而至. 秋天的天空就像小孩那张多变的脸,它是那么的蓝,云朵是那么的白.时而 ...

  • 佛佳读词: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佛佳读词: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