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心狠手辣的清官,李鸿章临终前痛骂的人就是他

说到晚清官场,那是一团乱麻。那些至今赫赫有名的官员们,往往是有着复杂的姻亲、师生或者其他人际关系,或抱团取暖,或相互攻杀,演绎出一幕幕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喜剧。晚清重臣中,李鸿章的名气很响亮,和他有过节的人很多。但在他临终前,他痛骂的人并不是翁同龢、张之洞等重量级政敌,而是一个叫做毓贤的巡抚。

毓贤是满洲正黄旗人,但出身并不显赫,读书成绩也一般,走了八旗子弟的老路,捐钱当了一个监生。监生只是一个身份,并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他又纳赀做了一名知府。清朝末年的财政危机已经很严重了,国家公然卖官鬻爵,所谓纳赀就是买官,而且在同僚之间也不受歧视,可见风气已经败坏到了何种地步。

毓贤分配到山东曹州当知府,人家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按理说像他这样靠捐钱获得官位的老爷,应该对钱财有更多的渴望才对。但是毓贤却不然,他对于钱方面毫不在意,是个地地道道的清官。这一点从他踏入官场的那一刻,到后来人头落地,不改本色。即使是最彻底的政敌,也无法指责他的清廉。

毓贤虽然不要钱,但是他要命啊。他是一个极端嗜杀的官员,视人命如草芥。他刚任曹州知府,就以肃清匪盗为己任,三个月内杀掉2000多人。盗匪再猖狂,一州之地,哪有那么多!但是此君毫不在意,随后的任职时间内,他继续高举屠刀,只要是和盗匪牵扯一点点关系的,不分良莠,一概诛杀。

清朝入关两百多年了,以杀伐为天性为快乐的基因逐步被汉族儒家思想所改造,八旗子弟连马都不会骑了。在满族内部,许多人也并不愿意亲自杀戮过多,突然有了这样一个不怕报应的异类,实在是又惊又喜。

于是,毓贤在官场上赢得了“屠户”的称号,并且步步高升。在曹州任知府四年后,辗转调任各地,十年时间,回到山东时,已经是大权在手的巡抚了。

这时候的山东比之前更乱了,匪祸越来越多,还形成了大刀会、红拳会,乃至大名鼎鼎的义和拳。毓贤认为,这都是前任官员剿匪不利,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乱世更需用重典。于是,他先后八次下令民间不准成立各种组织,充分发扬在曹州的经验,疯狂镇压农民革命。

他镇压义和拳运动非常卖力,往往以巡抚之尊,亲力亲为,带着骑兵到处围剿。可是他发现,现在这些农民仿佛不怎么怕死,杀了一批又一批,他不知道砍掉多少义和团首领的头颅,却又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

也是在同时,外国教会势力不断兴起,这些教民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义和团首先还是和洋人洋教过不去,其次再跟官府叫板。身在山东的毓贤,很可能因为《水浒传》的故事而产生灵感,想起了招安的办法。

他再也不傻乎乎的卖力剿匪了,甚至抓了义和拳领袖朱红灯和本明和尚以后,也没有立即处斩。他与义和拳谈判,改称义和团,并提出“民可用,团应抚”,让义和团与洋鬼子闹,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作为巡抚,他还是耍了心眼,当洋人抗议激烈的时候,他就再次镇压义和团;当洋人得势的时候,他就放纵义和团攻打洋人。正当他为自己剿抚并用的手段而洋洋得意时,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向清政府告了一状,软弱无能的清廷马上撤掉毓贤,换上了袁世凯。毓贤临走之时,又气又急,将关押在狱中的朱红灯和本明和尚在济南斩首。

本来他的故事可以结束了,但他被免职后,在北京上下活动,终于获准见到慈禧。他向慈禧汇报了义和团与洋教的矛盾,把深宫中足不出户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哄得一愣一愣。于是,又被重新启用为山西巡抚。

这次启用后,毓贤几乎已经成了半个义和团,对洋人更为仇恨。他唆使义和团焚烧教会,杀害教民,并在衙门接待他们的首领,视为上宾。更为生猛的是,当山西传教士们向他求救时,他欺骗说兵力不足,不能分散保护,让山西全省的传教士集中到省城太原,由衙门负责他们的安全。

传教士带着家属在巡抚衙门西辕门集合时,毓贤下令全部处死。一共46人遇难,其中还包括11名儿童。为了表达他的立场,毓贤后来还亲手杀死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区正主教艾士杰。整个山西是义和团运动中死人最多的地方,西方传教士191人遇难,中国教民1万多人丧生。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八国联军轻松打败这些号称有神术护体的义和团,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避难。最后清廷签订了耻辱的《辛丑条约》才算把此事了解。洋人还提出了对此事事件中清朝官员的严惩,慈禧表态,将他们发送新疆,永不叙用。

洋人又表示,其余的人都可以活命,唯独山西巡抚毓贤必须死。因此,接到懿旨正在路上的毓贤,被第二道懿旨追上,就在兰州斩首。处死他的是他忠心耿耿对待的清廷,当时想冒着生命风险劫法场的是义和团的余部,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他死后,一妻二妾准备为他殉葬,商量之后留下一个小妾收尸,另外两位夫人也陪他而去。虽然他是2月份被斩,11月份李鸿章病危时,还对此人念念不忘,骂他是误国。不知道李大人到了阴间,是不是要与毓贤大人再做计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