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驸马,没能辅佐建文帝,反被挤入河中淹死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开国皇帝之中,是比较心狠手辣的。跟着他一起打拼,创建明朝的功臣,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仅如此,朱元璋对待驸马也不手软,其中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因为私贩茶叶而被处死。但是对于另一个驸马,宁国公主的丈夫梅殷却是青睐有加,曾密令辅佐建文帝。
要知道,朱元璋一共有十六个成年公主,就有十六个驸马爷。然而只有安庆公主与宁国公主是马皇后所生,也就是大明的嫡公主。因此,梅殷的地位和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要说这个梅殷,身份其实还挺尴尬,他本身籍籍无名,但他却是开国功臣梅思祖的侄子。梅思祖是元朝的义军大元帅,投靠过刘福通、张士诚,最后才献出镇守的泗州而归降朱元璋。他为此的代价是父亲被元朝大将王保保剁成肉酱,兄弟几人被张士诚杀害。
因此,梅思祖再无退路,只能跟随朱元璋一条道走到黑了,最后大明立国,他封了汝南侯。1382年,屡立战功的梅思祖病逝,本来也算有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八年后,胡惟庸案爆发,早已作古的梅思祖也卷入其中,全家包括儿子梅义都被诛杀。
洪武十一年(1378年),宁国公主下嫁梅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朱元璋一定是考虑了很久,才在众多功臣的后人中,选择了他作为嫡公主的夫婿。当时梅殷在山东担任学政,朱元璋就特意下诏赞美他通晓经史,是儒学大家(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
此后,梅殷的封赏日益丰厚,经过累年增加,食二千石,这已经达到了郡王的标准。及至梅思祖的全家被杀,梅殷却毫无影响,获得的宠信更隆。朱元璋在临终时,还叮嘱梅殷:“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天者,汝讨之。”所以,当朱棣叛乱,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让他领兵抗燕,募兵四十万驻守淮安。
朱棣想三番两次想要招降梅殷,但梅殷却拒绝了。后来朱棣改变策略,打算以给朱元璋上香为借口,说服梅殷,让他借道路过淮安,直扑南京。但是梅殷却毫不松口:“关于上香这件事,先帝已经有了指示,不遵守是为不孝。”(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
朱元璋临终前,的确下诏让各藩王留守封地,不得进京吊唁。朱元璋气急败坏,赤裸裸的写信威胁:我如今是清君侧,是顺天命的,不是你可以阻拦的!
梅殷直接割掉信使的耳朵和鼻子,对着信使说:“留下你的嘴巴,放你回去,就是要你告诉燕王,什么叫做君臣大义!”
朱棣万分愤怒,但是也没有办法,想拿下淮安,又破不了四十万大军。只好绕开淮安,借道扬州攻取南京。
但是,历史上吊诡的一幕出现了。坐拥精兵四十万的梅殷看着朱棣到来,又看着朱棣离开,再看着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京师,却始终一兵未发。按理说,他要么去追杀燕军,要么堵住朱棣的后路。但自始至终,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托孤重臣,直到朱棣登基称帝,还死守在淮安。
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梅殷应该是个聪明人,他既有自己的气节,也并非方孝孺那种愚忠。朱元璋将梅思祖一家灭门,他又何苦为叔侄争位拼个你死我活?自己的叔叔一家无端被杀,现在轮到皇帝的叔叔作乱,守淮安是他的职责所在,放纵朱棣是他的情感选择。
朱棣成功夺位后,还惦记着梅殷和他的四十万守军。他逼迫自己的妹妹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血书给梅殷,劝其归降。梅殷接到血书后,为建文帝发丧、追谥、上庙号后,前往南京朝见朱棣。
朱棣听闻梅殷投降,亲自迎接,还假心假意的说道:“驸马辛苦了!”梅殷却只是淡然说道:“劳而无功,惭愧而已。”朱棣听闻此言,沉默不语,但内心必定是不高兴的。
此后二人关系不好,相处并不融洽。朱棣派人监视梅殷,梅殷则经常发出怨怼之语,不过这一切的尔虞我诈终于在永乐三年冬天结束了。
这一天,梅殷上朝,就在过桥的时候,素与梅殷不睦的前军都督谭身、锦衣卫指挥使赵曦竟然将这位驸马挤于桥下,落入水中。天寒地冻,施救不及,梅殷竟然淹死了。
肇事者到处宣扬他是投河自尽,不过梅殷的好友,都督许成很快便将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梅殷的仆人瓦剌灰也指认二人杀梅殷之事实。为了平息民愤,朱棣将谭深、赵曦斩首,抄没其家。
宁国公主自然不甘心,扯着朱棣又哭又闹。朱棣只能告诉她,凶手已经伏法,再闹也没有结果。此后,朱棣将梅殷的两个儿子封官,并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是看你们母亲的面子才息事宁人的,不然,你们会有今天?此中意味,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明史》、《续英烈传》、《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