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迁徙概略

山东牟平上庄于氏宗祠。

近现代知名政治家、辛亥革命元勋、文化名人于右任书法作品。

一代名臣于谦的故居。

不少台胞和也回到大陆寻根祭祖。

 位于山东平阴县的明代政治家、文化名人于慎行之墓。

  相传在远古,河南沁阳虎头山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陶器盂(古代盛饭器皿)的部落,这里农耕文明发达,制陶技术精湛,被称作“盂”部落。盂又称邘,作为盂部落的居住地被称为“邘”地。

  公元前1000多年,邘地成为战略要地,被封为诸侯封国——邘国,又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岁月,邘国灭,遗民遂以国为氏,去邑为“于”。经世代繁衍迁徙,成为当代中华姓氏中的第28位姓氏,总人口数约为744万人,占总人口的0.62%。

  西周邘国于姓初始家园

  在新石器时期,太行山南麓曾是伏羲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夏部落首领禹建立夏王朝后的第一年,禹王就在邘地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农事历法《夏时令》,并以陶器盂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器。

  当商代农业发展已成规模的时候,邘地的商业雏形也已显露,先人们就在附近具有生存条件的地方修建起了以农耕和商品交换地为主体的城池,称为邘方,也是后来商王朝的陪都。

  帝辛(纣)元祀,辛王命鄂侯于邘地,立鄂侯国。《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时以西伯昌、九候、鄂候为三公。后来鄂侯被纣王杀害,其子孙宗亲迁逃到湖北鄂州定居繁衍,这是至今湖北省简称“鄂”的原因。

  当时,以西伯侯姬昌为部落首领的周族在陕西壮大,逐步扩张势力,先后攻黎(今山西长治)、伐邘(今河南沁阳),公元前1057年打败戎人,攻灭鄂侯国,改鄂都为邘,并把邘城扩建作为自己的陪都。周武王继续向东攻占了朝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了诸侯。

  由于邘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邘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诞)于邘,建立了邘国。西周初年是宗法分封制,只有诸侯才有姓氏,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而邘国建立,姬姓邘氏成为邘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也标志着姬姓族群一个分支——邘氏氏族的诞生。

  邘国是西周当时26个诸侯封国中的王子封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宣臼把国都向东迁到洛阳,称为东周。东周时列国争霸,史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国,就是在这一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国灭其诸侯及其支属皆废为庶人,他们为以后区氏属、别支脉,即以国名为氏。

  在古代,邑也为都城、侯国。当时邘国国君邘厥对臣民们说,“我们都是邘国人,都姓邘。现在没有了国家,我们的邘就成了无‘邑’之于,那今后我们就以‘于’为氏吧!”

  邘邰古村故城遗迹渊薮

  沁阳是中原一座古老的小城,有“覃怀故郡、河朔名邦”之称,古代邘国故城就在其境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

  据考古人员介绍,邘国故城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万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到7米,宽12到17米。经专家考证,古城墙分为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

  据《水经注》载:“其(邘)水南流,经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京相璠日,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台是也。”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考古人员说:“经过多年考察挖掘,这里出土了周代城内排水管道、商代铜爵青铜剑、仰韶时期彩陶等文物,还有一些汉代墓群、战国墓群、西周墓群、商代墓群的基本方位也已弄清。”

  2002年,为揭开邘国故城神秘面纱,考古人员在北城墙东段挖了一个2米长的切面。经鉴,“上部是汉代夯土,之下是东周、西周,再下是商代夯土;商城之下,还有仰韶文化遗址。”

  邘国故城东面还有邘国人修筑的防洪堤坝,被后人称之为“故岒”,现存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00多米,其主要功能是抗洪防汛,从时间上推算,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郑国渠早1200余年。

  当年,邘国始祖邘叔改“邘城”为“邘邰城”,还在城西北角设立了祭坛,以祭拜社稷之神,名为“社稷坛”。这一祭习在当地延续数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的名字历经3000余年而未更改,而只设坛祭社稷而没有“于氏宗祠”。

  而在社稷坛遗址上原来立有宋元时用青石雕刻的社稷像,现在供奉在邘邰村静应庙。

  千年播迁客家大家庭里的一员

  追溯起来,作为邘国国址——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是于姓的祖源地,这里是于姓家族衍生的主要族群。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于姓族人开始向中原内陆地区迁徙,主要分布在济源、通许、慰氏、杞县、西峡、方城等地,并不断向外扩散。

  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期随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直到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恢复于姓。

  西汉时期,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一支成为东海望祖。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在山东洪水澜于氏墓地中发现《洪水澜之于公墓葬卧碑》宗派图以及《于氏支谱》、《于氏斥山一分总谱》等都有于姓敬祖的史料,并认定于敬祖是山东郯城斥山、崮山、洪水澜至大水泊一支于姓的始祖。这是至今能找到的于氏家族最早的一位先祖。若将邘叔作为于氏始祖,于敬祖应为第七十世。

  魏晋南北朝时,于姓又大举向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迁徙。隋唐时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几大望族,如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

  元末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则山西于姓也成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明朝于姓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分布,同时还有很大部分于姓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

  于姓也是客家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明清以后于姓族人迁居到赣、闽、粤等地,居住比较分散,很大部分是历代自中原随其他南迁宗族溯赣江而入赣南的,也有通过其它途径徙居客家地区的。

  清代以后有部分于姓族人从大陆沿海地区始入台湾。据《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所记载:“星华近三百个姓氏”中有于姓,这说明于姓较早即有移居海外者。

  目前,有许多于姓侨居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北美欧洲和大洋洲也有于姓后裔的创业足迹。

  先祖楷则明代忠臣于谦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和岳飞、张苍水并称为“西湖三雄”。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明朝边防日益吃紧,兵部事务日加繁忙,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期间,边防战乱不断。来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向明朝廷邀赏,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瓦剌借机制造衅端,于7月率大军向边境骚扰,明军败报不断传到北京。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惨败,大军“死伤过半”,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获。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土木之变”。

  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整饬兵备,部署要害,率师22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朝接回英宗,被其弟景帝囚禁在南宫,称上皇。此时闽、浙和广东均有叛乱,广西、贵州等地也有少数民族作乱,这些都被于谦一一平定。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英宗复辟。徐有贞、石亨等人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将其逮捕下狱,和岳飞同样的“莫须有”罪名而被杀。《明史》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当锦衣卫到于谦家里查封时,发现于家正屋大锁牢牢锁着,里面除了放着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外,没有金钱宝物之类而很是清贫,看后也忍不住落泪。

  这让人不禁想起,于谦曾在山西、河南任官职长达19年之久,每逢朝会期间,别的官员总要对京城的达官显贵交际馈赠,唯独于谦什么也不带。他的行为引起贵宠官僚的不满,虚构了一个“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送交三法司判处死刑。

  山西和河南百姓听说后,数万人自动联合起来到京请愿,就连两地的周王和晋王等朱姓藩王也上书替于谦申冤。朝廷看到众怒难犯,只好命于谦仍回原任。

  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将于谦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

  清代知名诗人袁枚曾赞颂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是对岳飞和于谦的比肩评价,以至后世都尊他们为民族英雄。

(0)

相关推荐

  • 山东省 枣庄市 系列七——偪阳故城

    寻古意于台儿庄,若数千年公孙树若算不得古,那偪阳故城又算不算得古? 出张塘村,折而向北行约五公里,已是黄邱山套之阴.右折,行两公里,荒野之中,一带土,高高堆起,似龙卧平野,驻足观望四方,此是故城北墙. ...

  • 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冯志亮解析于氏的寻根探源与宗族特征

    于 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 ...

  •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基本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就是安徽许村的家族史,先祖和许村都有记载,不再累述.为避红巾之乱,始祖三兄弟於1354年前后,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而来海州短暂居住.明 ...

  • 明朝三征麓川与傈僳族迁徙概略

    明朝三征麓川与傈僳族迁徙概略 文/李贵明 公元1385年,云南大部已经被明朝军队平定,而云南与缅甸边境的土司中以麓川(今瑞丽)掸族土司实力最强,扩张能力极为强悍.早在1383年,麓川土司思伦就前往思茅 ...

  • 余氏迁徙光山原因初考

    自我余氏得姓以来,已经历2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后裔枝繁叶茂,或避乱.或出仕.或谋生,蕃衍支分于各地生息发展.光山县余氏自何时何地何因迁徙而来?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对余氏迁徙光山县的原因做些 ...

  • 刁氏迁徙分布

    河南省南阳市村有七百多人都姓刁<刁氏族谱>记:"始祖刁清,生子四,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始迁潮州府揭阳蓝田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到海阳县丰政大椹,为刁氏 ...

  • 刁氏迁徙与分布

    刁氏发源地东有渤海郡,西有弘农郡.其属地今山东河北河南仍然居住很多族人.汉末三国魏晋时,刁姓在渤海郡和弘农郡是名门大族,繁衍十分兴旺.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动荡,晋室被迫南渡,渤海饶安人刁协亦避难南渡, ...

  • 楚氏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楚国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特别是楚庄王时,国势之强,,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但后来由于佞臣弄权,楚王昏庸,加之秦国变法后,崛起于西方,楚国逐渐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 ...

  • 永乐路氏迁徙与流传

    路姓,是一支古老的氏族,古书中记载说姓路的出于周文王的姬姓,还有的出于姜姓,与姜子牙同出一脉.后来有人研究了<唐太原令路公碑>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载相印证,认为是黄帝时期 ...

  • 【文氏寻亲】湖南临武县坦下(潭溪)文氏迁徙考

    天下文氏一家亲  ID: wsyjq8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 ...

  • 【谱牒源流】射洪文氏迁徙繁衍与字辈排行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