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周易》和《易经》二者的前世今生!详细解读!
《易经》和《周易》是同一本书吗?什么是"十翼",它有什么作用?易经》中的"象、数、理"是什么意思?本文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度解读。(象、数、理部分本人已经专门分析过,在此不再赘述。)
《四库全书》说:"易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旁及天文、地理、音乐、法律、兵法、韵律、算术,以逮炉外,皆可引为说法。"
意思是说,易学是包罗万象的,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系统"如此复杂,如此混乱,我们该如何理清它的关系呢?《周易》与《易经》的关系是什么?
本文为大家拨开迷雾,看看这些问题!
一、易经形成史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
上古时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据当时的天地来确定的,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先天八卦;
西周时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义》中为姜子牙辅佐的周文王),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后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周易》创作了《易传》(又称《十翼》)。
至此易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之所以说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倒不是说文王或者伏羲创作的八卦不完整,而是经过孔子的《十翼》之后,更加方便我们后人的理解。
《汉书-艺文志》说:"人比三贤,天下三世"。三贤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诸子、孔子。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
除《周易》外,从上古到中古时期,还有两部《易经》,分别是神农氏的《连山易》和黄帝轩辕氏的《归藏易》,但这两部书已基本失传。(另外我个人认为也不能说完全失传,而是它们都被打散了,散落在了中医、风水等很多门派当中,以后我们会详细举例子说明)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十翼》。(注意:《十翼》又叫《易传》)
一部书从上古时期的结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三四千年的酝酿,如果是一坛酒,沉淀了这么长的时间,打开的时候会是那么的芬芳和厚重!
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研究《易经》的名人大咖不计其数(具体参见本人关于学习易经的书籍的相关章节)!
二、孔子十翼
《周易》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这个经常看我文章的应该都知道。“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卦的位置不一样。
当然在实际的运用中二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该用“先天八卦”,什么时候该用“后天八卦”,这个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在“如何把后天八卦排列在手掌中”讲了后天八卦在手掌中的排列组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参阅。
那么回到《十翼》中来。什么是《十翼》呢?
说的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读后感”,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
有人说,既然没有创新的东西,这有什么稀奇的!
这十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的理解周易的用法。
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甚至痴迷于《易》,有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翻看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编绑周易的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
别人读过《易》,就算读过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气写了十个"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辅翼"。"十翼"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易传》的全方位讲解,使人们对《易传》的理解更加清晰。
之所以叫"翅膀",是因为这十条就像羽毛一样,给《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十翼》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学生写的,而且是用他的名字写的。
列位读《周易》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十翼》,这十篇文章真的太重要。
三、《十翼》给《周易》带来的变化
《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
《象传》分为两部分,是对卦象的解释,比如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地"的形象,地的特点是宽厚,圣人通过观察地象来告诫后人要效法地象以载物容人。
另外,象又分为“大象”与“小象”。《象传》中对每一个卦卦象的解释被称为“大象”。那么什么叫“小象”呢?
所谓的“小象”就是对卦中每一爻的“爻辞”的解释。
举个例子。
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
乾卦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呢?是因为“阳在下也”,这些对爻辞的解释就是“小象”。
《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会对此特别注释。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报告。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本人也经常引用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许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暗示了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为什么屯卦之后是蒙卦。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这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独立成章的,即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他五篇则与《周易》放在一起来解读。
《周易》一书中每一卦的结构是在开头只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孔子作"十翼"后,为每一卦添加了“彖辞与象辞”。
在象辞中,第一,包括对卦象的解释;第二也包括对每个卦中爻的解释,称之为大象,小象。我们举个例子,如下图,"乾卦"结构。
现行的《易经》书籍,每一个卦的结构都是仿照这个,比如师卦,按卦名、卦辞、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依照这种结构进行显示。
这时,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没有说不相信鬼神,只说“敬而远之”,并且对《易经》情有独钟,这足以说明《易经》虽然有"占卜"的功能,但它并不是迷信!
我们把易学的架构搞清楚,我们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对易经如此痴迷。
四、易经四维空间
易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象、数、占",它又称易学的四大功能。
“理”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周易》经文给人的启示就是注重这一点。
"象"为卦、爻与万物相应之象。
"数"为数学方法,模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
"理象数"是核心,"占"是"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理",一面是"象"。我一再强调:"理是物之骨,象是物之肉,物无骨不立,骨无肉不丰"。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
《系辞》曰:“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之前文章说过,“卦者,挂也”!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是通过八卦来传递信息的,这个传递载体就是卦象。天地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象,《易经》是把万物的形象高度概括为八卦,也就是万物类象。
《易经》的应用就是将"万物之象"化为"易",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只是第一层,此后就要到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易经》中的"数"在现代科学应用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图像和文字转化为可以存储、接收和发送的数字信息。
而且易经同样也包含了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应用关系。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等,也属于数的范畴。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象与数实为一体,不可分割。
五、易学应用的分类
大多数人学习《易》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想学习一些"占卜"。虽然《易经》不仅仅是用来占卜的,但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占卜来学习《易经》,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详细开辟章节来解读。
比如"风水",我没有在上面列出来,因为它的应用会跨越很多方面,比如用卦、纳甲等。其实,图上列举的这些"术"也是如此,只是有所侧重。比如,学习"梅花易数"会更倾向于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理解,但解卦也需要用到五行、干支的东西。学习"六爻"会更偏重五行、干支等关系,但也要卦象的基本方法。
如果你确定想要学习易经,注意前期千万不要贪多,这样你会泛泛而学,不精!你可以先确定一个方向"深钻进去",然后再追求触类旁通。
专注易经风水,中医命理,国学文化深度解读,让你拥有不一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