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定位行业的长尾需求在哪里?
本文来源:物联网世界
与每一部手机都安装的GPS定位导航,车载导航,物流定位等应用相比,确实还有太多细分市场下碎片化的定位需求,我们可以称呼其为长尾需求。
小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定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万物互联时代,答案是everything!这两年共享经济着实热闹,只要和共享搭上边的似乎都是新一代网红。共享出租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些都和定位有关系吗?
上述,共享产物在应用和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对目标物体进行定位,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方便我们确定目标物体的具体位置。与每一部手机都安装的GPS定位导航,车载导航,物流定位等应用相比,确实还有太多细分市场下碎片化的定位需求,而这些需求虽然规模不大,但加在一起也可以绕地球不知道多少圈呢,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之为长尾需求。
2004年,硅谷知名杂志《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来一个知名的理论,长尾理论:从正态分布曲线中间的突起部分叫“头”,两边相对平缓的部分叫“尾”。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需求集中在头部,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而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定位场景为头部所在,满足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的定位场景为长尾所在。
位置服务从室外延伸到室内,
长尾效应凸显
定位技术的应用最开始都是在军用领域,而后延展到民用领域,手机上的定位应用最开始是为了满足美国E-911法规的要求,为手机用户提供紧急求助服务,主要集中在室外。而后,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导航等定位应用比比皆是。2016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18亿元。目前,最大的定位市场还是在室外,基于GNSS的室外定位技术产品和服务已经非常成熟,在移动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车载导航、航空、航海等传统业务上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此外,应用需求也不断的向着户外健身、工程应用、人员及物资追踪、牧场等领域扩散。
随着室内环境的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娱乐等大部分时间待在室内,室外的定位应用开始向着室内延伸。商场、展区、博物馆、机场等复杂地方的定位导航,生活服务信息的推送;地下停车场停车与寻车,医院特殊病人的管理与医疗设备管理等,养老院老人管理,工厂设备及人员管理,来访人员管理,监狱犯人和工作人员管理…..各种应用场景种类繁多,但并未形成规模。业内人士都在期盼,室内能够出现一种类似于GPS一样的定位标准,但室内环境复杂,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定位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定位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定位应用无形中拉长了定位行业的长尾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激发,室内的定位应用将全面的爆发。
相比于室外北斗和GPS卫星定位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可谓百家争鸣。室内定位应用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定位需求,由不同的定位技术满足。ibeacon、wifi、超宽带、超声波、光通信、地磁、惯导、小基站、激光等等。不同的定位技术在稳定性、穿透性、抗干扰能力、覆盖、定位精度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要求,采用不同的定位技术或多种定位技术融合的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目前,室外定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以卫星定位为主,蜂窝基站定位为辅的思路基本已经确定。大的企业也开始向室内定位领域布局,如中海达2014年收购联睿电子,布局室内定位核心技术。那么,企业该如何挖掘这些用户需求呢?智慧体育,游戏等娱乐活动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些需求虽然不是规模性的,但企业只要抓住一个市场,也等于是有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1.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微信于2015年初推出微信摇一摇周边平台,基于iBeacon的硬件和应用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基于ibeacon的近场广告信息推送,激起一股创业潮。然而,由于企业自身并没有很好的变现方式,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等问题限制,市场并不向着企业示好,所以很大一批企业在这场热闹平静之后被抛弃。
2.创新技术应用,完善产业链
室内定位的市场再大,如果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芯片、终端硬件的价格居高不下,各种应用技术还不成熟的话,无法给用户带来好的用户体验,那么再大的需求也会转化成伪需求。而随着位置服务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成熟,芯片等底层硬件成本的下降,当大众或者企业逐步意识到位置服务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性,基于定位的应用也将迎来大的爆发,更多用户潜在的位置需求也会浮出水面。
室内定位是定位行业的长尾吗?您怎么看?您见过哪些奇葩的定位需求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板上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