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0年老教师:对于教学方法,不再感到“虚无缥缈”!(安徽 安佰玲)

【发表说明】

本文是安徽某高校  安佰玲老师的《学习科学》网络课程学习心得,

介绍了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由感到“虚无缥缈”,

通过学习科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感到“脚踏实地”、即学即用的心路历程。

以下为全文转发,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由王珏老师主讲的《基于学习科学高效教与学的方法》线上学习为期三个月左右,即将结束。

从教差不多二十年,一直以来都觉得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论比较虚无缥缈,教学本质是教学生学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就可以当一个比较优秀教师了。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

课程以脑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图形、视频、案例阐释了科学教学的方法及实践。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比较关注方面就是图式建构、以及相关的教与学理论。具体分成三个方面:

1.知识的可视化、结构化(增相关,降无关);

2.输出式教学理论(利用知识图表开展输出);

3.变式教学理论。

一、关于知识可视化、结构化

首先,因为我讲授的课程基本是大学数学类课程:公共基础课,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解析几何。

数学了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有时很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接。

但是概念之间的层级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比较适合利用知识图表展示知识结构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里的知识图表可以是思维导图概念图及其他思维图示,比如用“双气泡图”比较概念之间的异同,也可以是用图、表格或者箭头符号构建的关系图、流程图等。

因为同时学习了王珏老师的“PPT制作方法”,所以我常常利用图表、文本框、箭头等展示知识之间的结构(如下图)。

二、关于输出式学习(思维导图)

其次,王珏老师一直在强调,知识的巩固和深入理解必须要有有效的输出,当然输出方式有很多:可以当小老师,可以以思维图式的方式、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我觉得比较可行的、并且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方式,是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

通过听老师的讲解,阅读相关材料,最后形成个人对某个专题的认识,通过图式可以梳理、总结、整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绘制知识图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概念的内涵认识的不足。

下面是一个学生学习绘制思维导图中的几幅图(按照时间顺序):第一幅手绘图,表示不愿意用软件绘制

到第二幅图简单的图式,其中的知识联接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第三幅图,总结的比较全面,但是知识的链接还是不多

第四幅图,不仅总结的全面,知识的层级结构也比较清晰,同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多,更加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应用。

三、关于变式教学

最后说一下变式教学,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是常用的策略。特别在概念教学中,为了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提取概念中的多个关键特征,变化其中一个特征,这个概念就不成立了、或者变成了其它概念,这样这一关键特征对于该概念的作用就得到了突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非概念变式)。

而概念变式是提取不改变关键特征的变量,了解概念的外延,认识本质属性不同的表现形式。下图是我第五单元提交的作业,辨析的是曲面方程的特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