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解不开道州中郎岩之谜:中郎是指张骞还是蔡邕?
【讲述永州故事】解不开道州中郎岩之谜:中郎是指张骞还是蔡邕?
图/文 陈瑜
在道县县城西北30公里的乐福堂乡派出所所在地有一个神秘的溶洞叫“中郎岩”。走进派出所大门,一眼望去在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就是风景独异的三层溶洞,石洞上下迭层,左右有岩,曲径通幽。从中朗岩底层即流水层进得洞来,见一泓清水,潺潺不绝,晶莹透澈,洞壁上石浆如瀑布飞流,洞顶石笋倒挂,千姿百态,还有如龙似凤若雕像鹰的天工巧作,令人拍案叫绝。
进入洞中,高高的溶洞像一个百宝宫。宽阔无比,怪石嶙峋,上方如万马奔腾,如百鸟汇集,如星罗棋布,如金箔宝玉悬挂,又似龙宫幽深诡秘,更似瑶池仙境,云蒸霞玉,仙人驾鹤,缥缈神怡,下方如万顷梯田,阡陌纵横,感受荷锄劳作者的田园宁静,体会田埂山野的牛羊嘶鸣,鸡鸣狗吠悦耳,牧童横笛悠扬,置身洞中,体悟阴风习习,沁人心脾,让人倍感舒适凉爽,似是人间仙境,似是山水田园风景画,妙不可言。
洞中石刻碑文隐约可现,“洞口春深紫雾堆,浑涵形胜赛天台。松桧转谷虚中应,萝月浮光暗里开。石笋擎牙悬翠壁,泉滚喷雪点苍苔。几回凝望犹疑梦,好篆新题畅素怀”!
又见一首七言律诗,作者熊兆字,明正德年间进士,是个地地道道的乐福堂人。诗曰:“寻真飞步上蓬莱,迥隔朱门十里埃。鹤睡丹崖凝晓梦,龙蟠碧井起春雷。寰中日月吞还吐,洞口烟云阖又开。自古溪山成胜概,也须词墨属吾侪。”
出洞上六十六级,进入山寨门,便到中朗岩的精华部分—八柱岩,这是中朗岩的第三层,也是最高层。岩高约20米,犹如天宫,明代道州知州钱达道题写的“八柱承天”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洞壁上六七处石刻文字,记录当初百姓求雨的过程,“屏息鞠船候神应,雨花做丽暮方还”的虔诚,感应天神,有求必应。
中郎岩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很多年前,一场大旱使得这块土地耕地干裂,颗粒无收,老百姓们欲哭无泪,便结伴前来中郎岩跪拜求雨,祈求上天普降雨水恩泽大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大雨浩浩荡荡而来,雨遂人愿,人们欢欣鼓舞,立此碑以谢天恩!
那这里的“中郎”是谁?在这里有一个传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经于此,听说,山洞有一恶龙,经常出洞伤害百姓,张骞挥舞神鞭,大战恶龙,将恶龙赶致洞内,张骞就将神鞭立于洞口,从此恶龙就再也没出来了,百姓为了纪念中郎张骞,就命名为“中朗岩”。
翻查历史,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这里的“交趾”就包含零陵在内的“百越”一带,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至于张骞是否到过这里,无从可考。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俗传为汉张骞经此,或云唐末时人张姓者,故称今名。”清光绪三年《道州志》记载:汉代中郎将张骞曾经到此,因而得名。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不可能到这里,认为这里的“中郎”是指东汉蔡邕。是蔡邕前往九嶷山祭舜时路经此地而得名。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明万历《永州府志》、清光绪《湖南通志》等记载:蔡邕入永州后,凡名山胜迹,到处品题。在永州就有蔡邕的石刻三处:玉琯岩、含晖岩、秦岩。《后汉书》中蔡邕亡命之地在吴地,今天的江浙一带,无官无职无家业的他,靠“泰山羊氏”的救济为生。但是,作为正史,没有片言只语关于他来当时的零陵郡的记载。到底是张骞还是蔡邕,无从考证。
洞中一日,世上千年。悟道之所,修身之境,远离浮躁,远离喧嚣,以静养性,乃至善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