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永州市祁阳县肖家村镇九泥村
绿出来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祁阳九泥古村
图文:陈瑜
悉闻祁阳九泥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又获“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让我好奇,就前往九泥村采风。一路风景,一路弯曲,一路心情舒畅,四周是丘陵,没有高山,较宽的乡村公路带着我们在风景刮目、青山秀水中穿行,莫不有一份惬意。
车上与同伴交流,永州有两个音同的地名,九疑与九泥,九疑与舜帝有关,九泥应该与土有关,在以前没有水泥路的情况下,祁阳这里属于黄壤土质地带,碰上春季久雨天,恐怕路上肯定尽是泥了,“九”就是“多”的意思,估计“九泥”就是“泥巴很多”因此而得名。
聊兴未尽,很快就进入九泥村,天微雨,望望四周,皆是一片绿,绿山绵延,就像一个个长满青苔的馒头,高低错落平铺摆放着,山头上冒出丝丝绿气,给人若隐若现、似幻似真的浪漫感。
村子很大,新修的高低楼房无序地突兀、古建筑依稀点缀在“三面绿丘陵怀抱、一面良田绿油油”的村落中,马路穿村而过,始联世界,终连茶园,也就是路的尽头是浩瀚的绿,你的心情想不绿都难!来自后面茶山的小溪伴路延伸,时刻都在你脚底下,也清澈得碧绿,一不小心就会让你“绿”一回!两旁溪堤是用古时石条砌就,布满青苔,老百姓就在这里洗衣洗菜,一座有些年代的石条桥横跨小溪,因为这里的小桥流水,因为醉人的“绿”而别有一番风情,伙伴们争相在桥上弄姿照相,如今的小桥并非行走之地,更多就是一份历史记忆,连接着古村,连接着久远时空的印迹。
古建筑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就算邓氏宗祠了,虽有些破损,但气度不凡,四平八稳、讲究对称,有独霸一方、稳坐钓鱼台之荣耀感。看宗祠外观就像一堵围墙高高耸立,正面三道石门框、双开木门,正门上方横书黄底白字“邓氏宗祠”,门楣上有雕刻,下方有一对雕花石鼓。
进入祠堂,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戏台,中为天井,加上左右的廊房,组成了特征鲜明的湘南式古建筑。据村民介绍,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后于嘉庆葵未年(1788年)重建,后经几次改建,成现有布局。祠堂曾设立村小,因生源逐渐减少,后来停办。祠堂中古戏台保存完好,飞檐翘角,雕刻精致。
出祠堂,游走在现代建筑与古村之间,明清古民居还能有成片感觉,据说现存明清古建筑60余栋,大小房屋300余间。
迈入院内,建筑构造大多还是槽门、门屋、正厅、堂屋、游庭、游亭、花厅、绣楼、后房、厢房、杂屋等。正厅为招待客人,家族聚会,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与天井相连,通风采光良好。游庭、游亭位于每座横屋的中轴线,既是连接正堂、各个厢房,天井等功能设施的通道,又是供族人休闲聊天,小孩玩耍的公共空间。同时,各个房间相对独立,保持了每个小家庭的私密性。整个院落浑然一体,相互通连,雨天不用打伞就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空间和房间。同姓不同家庭和美共生,和谐共存。
村民主要姓邓,据说明朝初年,湘南永州一带土匪猖撅,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皇帝朱元璋派亲信邓志良入乡剿匪。邓志良不辱使命,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大功告成时,他见九泥周边群山环绕,溪水潺潺,好一个世外桃园,剿匪凯旋时,自报朝廷,解甲归田,归隐于此。从此,邓氏家族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民国以前有进士、举人、大学士、翰林等,最终形成了现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九泥古村落。
有山有水有田,自然是理想农耕生活居住之地,爬上一个小坡,就是宽广的九泥茶场,绿油油的茶山随着山势起伏,如同大海中的波浪一般,置身于此,神清气爽,舒服至极,摘一片绿叶嚼于口中,即刻满口含香,妙不可言。在这里你看不到快节奏,老百姓也很悠闲,农妇慢慢的洗衣洗菜,农夫荷锄游走在田间,采茶女芊芊手指抚摸嫩叶的曼妙,自然会让你平添了一份慢的节奏,一份置身自然的宁静与舒爽。
绿是主题,绿是情调,抬头是绿,低头是绿,绿动你的眼神,绿出你的心情,古村悠悠,溪水浅唱,蔓延绿翠,茶韵萦绕,你能不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