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自己的孩子
杀死自己的孩子
文/蔡朝阳
近来听说了很多中小学生自戕的悲剧。一直想写这个文章。但又犹豫,因为,这种事件,经常会像某种情绪一样,是会传染的。这也是未成年人的悲剧事件不宜公共传播的原因之一。跳楼的惨剧,公开报道的已然不少,仅在朋友圈里小范围传播的,就此起彼伏。很多年前,本地的县中的孩子连环跳楼,我也觉得不是偶然的。究竟是不是可以公开讨论,即便我已经在写下这篇小文,也还处在伦理的纠结里。
然而我在细究一部分坠楼孩子的心路历程,一则以哀,一则以痛,还有的呢,则是深深的惋惜。即是说,我发现,家长、老师和朋友,若有一方接收到了这个孩子的求助信息,并且能合情合理地对待,那么,这些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如今,逝者已矣,留下无尽的悲痛在亲人胸中,这个也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弥补的。永恒的空虚,才是至大的痛苦之源。
分析了几个个案,觉得,无非是学校、家庭,诸多的矛盾,最后集结在一个未成年人身上而已。
我还是坚持我的私人看法。学校教育不可信赖。毕竟,体制内学校问题多多,加之教育资源配置失当,显然无法关注到绝大多数孩子的个体。这个是我讲了又讲的事。但是批评并不能即时解决问题。相反,我们看到,近些年来,学校的状况越来越糟糕。而制度的刚性又导致我们的批评毫无作用。
批评无用,不代表就不用批评。但,此外,还有可以做的,就是,身为家长,身为教育人,我们这些个人,也许能做有限的小事。
我一直认为,保护孩子安然成长,最重要的,并能给孩子提供心理能量的,无非就是父母家长了。家庭是孩子最后的依靠,是安全港湾,生命的力量之源。若是这个港湾失守,或许孩子就果真没有活路了。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这一边,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共识。而具体问题呈现,我们则可以区别对待。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这是我的一贯主张。
最近收到一些家长的小求助,无非是孩子在学校犯了点小错误,老师向家长告状,家长焦虑。怎么破?我说,你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
目前,家长和孩子们的压力空前之大。这个有目共睹。但是家长毕竟是成年人。成年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家庭内部握有话语权。鲁迅在100年前就说过,大人受了委屈,回家可以发泄在妇女孩子身上。孩子呢?又怎么办?这是从坏的一面来说。
从好的一面来说,成年人,意味着比孩子更多的理性,当孩子感受到无助的时候,成年人的理性,是可以帮到孩子们的。说“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理性的力量,是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的。而确实,真的不需要家长有多少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素养,只要一个技术上的,或者策略上的小改变,甚至说话语气的小小改变,就能带给孩子莫大的安慰,从而在情感上支持到孩子。
可惜的是,在我们所见的悲剧之中,大多数成年人,都是第一类,成为压力的进一步施加者,成为戕害孩子的帮凶。第二类家长少之又少。而如果真的能做到以成年人的胸怀去接纳孩子,那么,悲剧就多不会发生了。
江夏中学的那个孩子,在跳楼之前,是被母亲扇耳光的,在公众场合,被自己最亲的人公开羞辱。如果不是这样,也许这个孩子不会走上这条路。其实,我最为叹息的就是,正是我们这些父母,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无非是,用了各种情感虐待的方式,而非杀人以梃与刃。
这种伤害,不是瞬间发作的,而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相处里。当成年人无视孩子、抹杀孩子、伤害孩子,同时又控制孩子的时候,这种杀害,就正在进行。一步步,将孩子推到不可预料的深渊而不自知。
上半年,本地郊区初中生跳楼之前,因为写回家作业的事情,跟妈妈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时情绪激烈,选择了坠楼。而我以为,这个争吵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们学会有效沟通。
此外,争吵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如果在过去的生活中,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顺畅的,或者,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内在之处,有一个有层次的丰富的空间,相信他也能接纳并化解这些瞬间爆发的激烈情绪。然而,并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时代我们需要多阅读、多旅行、多运动,多看影视剧的原因。因为上述的文艺活动,每一件都指向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在拓展这个人的心灵世界,那么,在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的时候,就有退路可以去。可以在内心世界里重整旗鼓,重新出发。
我接过一个求助,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都已经在吃药了。但是妈妈对她的评价,还是学习成绩,还在考虑能不能考上心仪的学校。我说,你难道还没有醒悟吗?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比考什么学校都更重要。
正因为这种单一的诉求,单一的评价方式,才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单向度的人。
所以,我会问家长,你的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吗?喜欢音乐吗,喜欢运动吗,喜欢美食吗?总要有一样喜欢的的物事,能够被家长支持到,能够被家长看到并欣赏。那么,这个孩子大体就会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正如一位知乎的网友说的,导致学生们义无反顾走向自我毁灭的方式,绝不是一时的粗暴对待,而是家长和老师们无时无刻的讽刺,冷不丁的挖苦,持久的冷战,有意无意的嘲笑,经常性的拿别的孩子做对比,绝对的自己干错事有理,孩子做错事就永世不得翻身。这些行为,就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应激源。
然而最令人心痛的,是悲剧发生之后,公共舆论的一个说法,会说,这些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差,脆弱,经不起挫折。
抱歉,这不叫挫折,这是践踏。
我真不是在指责谁。当一件悲剧发生,最无奈的情况是,谁都没有直接责任,而其实,无论是谁有所作为的话,都可能可以避免这个悲剧。
我只是想说一个事实。这些悲剧,就是我们自己亲手加在最爱的人身上的。爱不得法,正在杀死我们的孩子,从心灵到肉体。身为父母,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