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椒北到三门的古道,全长约72里有21座路廊

从椒北到三门的古道,全长约72里有21座路廊,是那时的“台州大道”

走过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大汾

小雄

陈必勤 文/供图

椒北平原,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西枕湫水山余脉,东临大海、南隔椒江、北濒浦坝江,古时候是人迹罕至的荒凉边远之地,对外联系需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交通出行极不方便。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椒江北岸设置回浦县(东汉光武帝时改为章安县),才使这蛮荒之地遂成东南重镇,水陆交通设施相继建设,对外联络道路也逐步便捷。水路连接沿海各大港口,灵江进入内陆,陆路一条是章安至宁波古驿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自章安经溪口、横溪、小芝、车口、康谷、悬渚入宁海到宁波。

这条驿道上台州境内设有两个规模较大的驿站,一个是横溪驿、另一个是悬渚驿,此驿道始于汉晋、兴于隋唐、宋渐冷落。另一条是章安至健跳古道,自章安经蔡桥、杨司、大汾、杜桥、肯步、海头、翻白莲岭入武坑,续翻南门岭入桃渚、北涧、山场、花桥、仙岩、黄金坦至健跳。这两条古道成为椒北平原纵向的主要交通干线。

明末清初,人们为了将东部大汾、杜桥、肯步、沙门、小雄等重要贸易集市连成一片,从南起椒江北岸前所北到三门浦坝港南岸全线连接出一条道路,成了商旅往来、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的交通大动脉。

我老家在这条驿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小时候,我还记得街上有客栈,商铺、行场,经常看到南来北往的商旅风尘仆仆来客栈投宿,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常晚宿早起。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只知道这是一条通往外地的道路,但不知这条路的起点在那里?终点又在何方?也不知道那些匆匆而过的行人,他们走的是去路?还是归途?

后来听母亲说:老太公(母亲的外公)是浦坝村人,在村里开一间小店,有时进货要去路桥市场,全靠步行肩挑,从家里出发一天时间到不了路桥,需途经我们家住宿,第二日天未亮就出门继续赶路,就这样通过马不停蹄的行程来完成一次小店配货。打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沿着这条古道走,南下可达杜桥、前所,过椒江能到达更远的地方,北上经小雄、摆渡浦坝江通达海游、宁海,直至宁波。

由于对这条古道的好奇,我十岁那年就跟着大人从村里出发向南步行到前所码头,向北走到浦坝码头,完成了对这条古道的“考察”。

据说古道全是靠民间集资建起来的,基本上是由大户人家你一段,我一段出资铺设,也有乡民集资,路面只有四五尺宽,大部分是用四尺石板铺装,有的石板上还雕刻着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图像与文字,也有用鹅卵石铺装,还拼凑出各种图案。

古道的详细线路走向:北起浦坝道头、经过浦坝、毛洋岭头、毛洋、小雄街、大岭头、金家岙、长田、花堂、九念、乐丰桥、六岩嘴、沙门街、三眼桥、塘坤、中旧城、武坑闸、大山脚、关头、开山坝、滥江塘、沙滩、双井头、垦埠、百步峋、谢婆桥、岙口头、九曲路、官路头、桑园、杜桥街、牌门、松中、松浦桥、上葛、坦田、岸头、百丈岸、大汾街、横蒋、道感堂、大树岙、沙岗头、陈岙、前所,终止于城西门码头,全长约72里。

当年走完这条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沿路建筑的路廊,因为每到一个路廊就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讨碗水喝,听听白话。

古道上分布着21座路廊

杜桥

在那安步当车的年代出行,难免会遇到赤日炎炎、风雨雷电的天气,这就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难免会腰腿酸痛、口干舌燥,更需要一个消暑解劳的地方。就在人们最渴望能坐下来歇歇的时候,古人已在路的前方建造了一座暂可容身歇息的场所,它的名字叫做路廊。

这条古道上分布着21座路廊,从北到南依次为浦坝路廊、毛洋路廊、大岭头路廊、花堂路廊、树桥头路廊、沙门路廊、中旧城路廊、大山脚路廊、开山坝路廊、滥江塘路廊、沙滩路廊、双井头路廊、百步峋路廊、谢婆桥路廊、坐坦头路廊、桑园路廊、二姓路廊、上葛路廊、大汾路廊、大树岙路廊、万寺堂路廊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