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戴村专题】上戴村古建筑
上戴村古建筑:
莲湖戴氏以旺塘为起源,先后在旺塘四周建有望槐堂、承宗堂、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等,几经沧桑,一度成为莲湖戴氏主要的聚居地,或生活、或祭祀。因历史原因,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已不复存在。花萼堂、敬胜堂、小宗祠已改为民居,承宗堂也只留几个石柱墩。而望槐堂原先的五进四院格局也只剩一个后厅以及边上的清代建造的呈“回”字型的花厅。
上戴祠堂:上戴祠堂俗称“大宗祠”。据《莲湖戴氏宗谱》记载,戴氏到明朝嘉靖年间,因“支派繁衍科第连绵,在莲湖之东,坐东朝西始建大宗祠”,到了清康熙年间建造了中庭,乾隆年间建造了宗祠门台与两厢,嘉庆年间重建了正寝七间、两厢十四间,之后又重建前层七间,到了清同治年间又重建或修建了部分建筑。
大宗祠占地2180平方米,七开间,为一回字形四合院建筑,中厅三开间,歇山顶,全部用青石柱,牛腿等雕刻戏曲故事。大门三间,门各有抱鼓,俗谚:“三门六抱鼓,抵过宰相府”,较有特色。该祠堂于1997年9月公布为兰溪市市级文保单位。
仲信堂:小宗祠位于旺塘北侧,靠石塔山而建。小宗祠共三处门口,中间位大门,两侧为半拱形小门。大门两侧各立有一座石狮子,石狮子两侧又各有两只旗杆。
花萼堂:又名花厅,建于清朝。位于旺塘西北侧,望槐堂西侧,“回”字形格局。因靠山而建,地势较高,进入前厅有一段台阶铺设,然后进入前厅门前的平台,后进入前厅。前厅门面有青石雕刻图案,后厅大门为圆形拱门,厅内柱子以及二楼墙门都为木头雕刻,手工精湛,图案丰富。
存心堂:存心堂为上戴戴氏望族之一,位于古村中心。存心堂为二层土木结构,坐西朝东,正东面为前斤水塘。存心堂边上为民居建筑,为二层土木结构,一楼分为南北两间,中间隔着一条1米左右的过道,供来来往往的村民躲避。一楼窗户为圆窗,二楼都为木制结构,由梁与柱形成方形木制版,共3个窗。其中过道顶上的窗户主要是供古时女子坐在窗边绣花或观看楼下风景的美人靠。
敦睦堂:敦睦堂位于存心堂东北角,亦围绕斤前水塘布局。文革破“四旧”期间,敦睦堂因火灾夷为平地,现仅存几个石柱墩。
亲贤堂:亲贤堂靠山面水,位于存心堂东侧正对面,存心堂、亲贤堂、敦睦堂三处形成了上戴古村的中心地带,皆围绕斤前水塘布局。以斤前水塘南侧的山林为界,该地带犹如一个四合状,周围又是山林围绕,成为一个天然的山谷地带。因历史原因,亲贤堂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仅存的几个石柱墩还能分辨出它曾经的布局。
望槐堂:莲湖戴氏世祖生有二子,分别建造了望槐堂与承宗堂。如今望槐堂只剩后厅,承宗堂只剩部分石柱墩。每年的二月初一,戴氏族人会把位于柱杆殿的亚父神像请入后厅中摆放,以供村民祈祷、祭拜。
望槐堂为五进四院式,后厅内设有台阶,中间摆放亚父神像。后厅东侧为碾米以及生火的地方,以供进祭拜亚父神像的香客以及守护庙宇之人餐饮之用。
至明洪武元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敕,何、戴、梁三姓经营鱼花业免税,并赐免税优惠之匾额,悬挂于上戴村望槐堂。遗憾的是,匾额与望槐堂同毁于文革,其额之文由当时县水产局抄存。
福佑庙:又称柱杆殿,坐落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原厚仁镇)上戴行政村天雷岗的福佑庙,是座新建村庙。原坐落三泉村范围内的福佑庙,上戴村有份。因历史变革,地域辖区变化,解放后原庙址的山权属三泉村。解放前上戴村所有的在柱竿庙后的“福佑庙”,解放后破除迷信时佛被毁,庙闲置荒废,大跃进时大钟扛回炼钢铁,庙宇破损严重而拆除。上戴村因无山地产权,不能在原址复建,故在21世纪初上戴村百姓募捐资金近20万元,在本村对面山权属本村的天雷岗头新建造柱竿庙、福佑庙,坐北朝南,共六间新庙宇,前三间为“福佑庙”,后三间为“柱竿一览”,并在后三间左右各建披屋一间,右为厨房、左为守庙人住屋。佛是从黄店镇三泉村福佑庙接出来的,佛像与三泉柱竿庙、福佑庙佛像基本相同。新庙宇左右有树龄约15/16年的松树7/8株陪伴。
福佑庙(柱杆殿):古时,戴氏族人为感激范增以恩相报之举,戴氏家族以其为保佑神,村里建庙设亚父神像,供族人敬拜。戴氏族人外出捞鱼卵,挑鱼花等常用雕有亚父神像的石子用于鱼苗船镇船,以抵御风浪。戴氏定居莲湖上戴之后,继承祖先的传统,为纪念范增而建福佑庙,原址在柱杆山麓,俗称柱杆殿。后重建于上戴村东天雷岗,名为福佑庙,庙内设亚父神像。
慎德堂:位于莲湖西侧,即前戴门区块内。呈“回”型状,大门上方写有“慎乃俭德”四个字。门口前方有一块平地,平地地块约高于地面1.5米,由台阶路进入平地。
明德堂:位于大坞塘南侧、竹园西侧,始建莫详。门口呈“八”字形,开在厅堂的侧面,由台阶路走入。门口上方写有“维新祖继”四个字。
仲文厅:位于石塔山北侧,在原先可继堂位置新建。厅堂门前为平地,门口上方写有“追本崇源”四字。
敦本堂:后期新建,位于村中部。屋顶两侧各写有“福”、“寿”字样、大门与门顶之间写有“竹叶三斯”,门口两侧、靠近屋顶处各有一个圆形窗口,其他部位没有开窗。
崇德堂:位于村中部,结构类型与敦本堂相似。屋顶两侧各写有“福”“寿”字样,大门与门顶之间写有“崇其九德”,门口两侧、靠近屋顶处各有一个圆形窗口。
莲湖路57号民居:二层木结构建筑,位于大会堂北侧,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朝西,围合形建筑,中间为天井。梁面雕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鼓形柱础,院内铺有卵石路面,室内陆面以青石地板铺设。建筑外墙上方有用黑墨画的图案。
莲湖路61号民居:二层木结构建筑,位于莲湖路61号民居北侧,建于清末年间。坐北朝南,围合形建筑,门面以青石为主,有一个门顶,门顶与大门之间刻有“莲湖一览”,因历史原因,这四字已经破坏,只是留有字迹还能分辨出。
石塔山民居:该建筑位于石塔山上,靠山而建,由山顶一直建造至山脚,层次分明,规模宏大。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期间被烧毁,仅存山顶的一座后堂。后堂为二楼木结构建筑,设置有窗台、护栏,正屋面和厢房前檐施牛腿托挑檐檩。窗户采用黑色铁网设置。
巷道:莲湖上戴依山而建,建筑密度较大,建筑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宽窄的巷道,而为了迎接亚父神像,村内设计了几条过道式的走廊,以防止被雨水淋湿亚父神像,平时也可供往来行走的村民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