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座戏楼,藏国宝“三绝”,被誉中国雕塑巅峰之作却少有人知
安徽亳州,是一座有着3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早在明代,就与禹州、祁州和耀州并称“中原四大药都”,素有“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谚语。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座城市遗留下多不胜数的文物古迹,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于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的花戏楼。
据记载,亳州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系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在亳州经营药材发财后,为关羽兴建的“大关帝庙”,这里也成为山、陕两地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因此又称“山陕会馆”。由于会馆的戏楼秀丽玲珑,雕绘精湛,民间俗称“花戏楼”。
其实,在国内的很多城市都有花戏楼,但亳州的花戏楼最为精美华丽,并且拥有闻名全国的“三绝”:砖雕、木雕和铁旗杆。三百多年来,这些精美的砖雕、木雕历经风雪雨霜的侵蚀,依旧完好无损、栩栩如生,早在1988年就入选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所谓“苏州卖的好油头,亳州看的花戏楼”。
走近花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三绝”之一的铸铁旗杆。根据铁旗杆座上的铸铭记载:这对旗杆铸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陕西药商敬献,每根重约12000斤,高近20米。旗杆上铸有八卦蟠龙等图案,还悬挂着24只铁风铃,风起铃动,十分悦耳。
花戏楼的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三层牌坊式建筑,门楣上方雕刻的“参天地”,出自道教始祖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道教法则源于天地自然”。山门正面墙壁上的52幅砖雕,全部由手工雕琢而成,主要以《三顾茅庐》、《白蛇传》等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为主,堪称中国砖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一个个的历史故事,被活灵活现地雕刻于作品中,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幅《三顾茅庐》,创作者将画面左侧关羽和张飞不情愿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而画面右侧的诸葛亮正侧卧睡觉,床前摆放的布鞋清晰可见。最不可思议的是窗前的雨搭,由两根比火柴还细的细棍支撑,历经300多年未被折断,堪称奇迹。
花戏楼的“第三绝”就是这座戏楼,它也是花戏楼建筑群的灵魂所在。戏楼的戏台座南面北,由六根抱柱以榫槽相扣的方式支撑,屋面铺饰琉璃,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至今仍坚固如初。舞台上一面“二龙戏珠”透雕屏风的上方,悬挂着“演古风今”金字匾额。
戏台前方两侧的抱柱上悬挂着“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的楹联。戏台上方镶嵌着十八幅大木彩绘透雕,内容主要以《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等三国戏文为主,场面宏大,雕刻玲珑剔透,堪称清朝盛世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些精美的木雕作品中,悬挂于戏台正中间的这幅《长坂坡》最为精彩,此木雕以一块木料透雕而成,进深三层、雕刻人物23个,战马13匹。画面中的赵云单枪匹马,独闯曹营,救出幼主刘婵和甘夫人。由于曹操出生于亳州,该幅作品也赞美了曹操“爱将惜才”的品德。
走进花戏楼的正殿,正中供奉着气宇轩昂的关羽木雕像,关平、周仓分立两侧,神像上方悬挂着“忠义千秋”的鎏金牌匾。令人遗憾的是,这三尊雕像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关羽右后方那把重一千余斤的“青龙偃月刀”也被盗走,现均为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