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和文化志及文化艺术志”中的著名华氏家人

1989年版的《滕县志》和1997年版的《滕州文化志》上,有四位我们滕阳华氏家人的名字赫然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传承人华绍庭(字德盛)和华敬武(字志艺),父子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类传承人华敬文;革命烈士华敬南。

上面的两部重要文献属于地方志,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方志的编修,其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地区的史书,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周礼》中提到了“方志”这个词,但方志真正诞生应在秦汉时期。明清时代,地方志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型。地方志很有学术价值,清朝的著名学者章学诚认为,地方志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明清以后,地方志及其理论发展逐渐成熟,方志界对方志功能认识趋于统一,普遍将地方志的功能释为“资治、存史、教化”。

综上所述,地方志有着历史之延续性,内容广博行性,材料真实性。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

一般说,收入志书的,应该是那些能反映当地真实情况、反映事物发展规律或发展趋势、有时代特点、有借鉴作用、查考作用、教育作用和存史作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材料。

《滕县志》《滕州文化志》能记载我们这么多家人的历史,说明这些家人所在领域不仅具有时代的引领作用,而且还都非常有建树。

如何知到志书上历史信息,不得不说其来源。滕州家人宏佩兄弟看到平台上“华觉义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著名传承人”一文后,非常高兴,当即与我说:滕州家人也有非常著名的“非遗传承人”,创立了“德盛班”,他的子辈有继承,也非常出名。现其孙辈居住滕州,都很优秀,为人低调。我听后很受鼓舞,当即就有想见见“德盛班”后人的想法。几经周折,终于在2018年岁末,见到了“德盛班”的后人华甦(明字辈),华敬武先生次子。

初见华甦先生印象深刻,温文儒雅,身材修长,举手投足间仿佛能看到老艺人舞台上的身影。他谈到其祖父、父亲时,话语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表述严谨,又不失幽默。在交谈中有两件事记忆最深,一是他说:我爸爸演出回家问“吃什么”,“最不爱听”我妈说吃面条,因为我妈总是给爸开玩笑说天天演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回家还得跟我吃面条;另一件他说:小时候放学或者外出回家,跟着父亲在街上走,根本走不动,认识父亲的人太多,而父亲又认真,必须和父老乡亲一一打招呼,回到家我和爸说,我都饿坏了,你总是都打招呼, 街上的人你都认识吗?父亲说,有的也不认识,后来才知道街上的人好多都是在戏里认识的我父亲,好多人有时都以戏里的人物喊我父亲,比如呼之“焦书记”。每到这时,父亲总是说:戏里戏外都要做正直的好人,演戏是我的工作,群众的赞誉认可,不是骄傲的资本,低调做人,介绍我要实话实说,不可虚构。

华甦先生和其家人都牢记父辈的教诲,在我们几位家人的劝说下,才让我们看到他精心收藏的一些书籍材料等。经过几个月的整理,为了让更多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学习这几位家人的历史故事,计划分期进行刊发。(文化艺术志中的家人故事后续再发)

本期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传承人华绍庭先生

以下内容均出自:滕县志(1989年版,下限至1987年底,李广星主编)

第五章《文化艺术》第一节戏剧之“剧种、班社”(第520页)

滕县戏曲演出远在元、明时就已盛行。据明万历《滕县志》载:“东门外街巷清夜管弦之声如沸......”清末以来,滕县流行剧种有柳子、京剧、河北梆子、唐山落子、山东梆子、柳琴、豫剧等。

其中山东梆子,清康、乾年间传入滕县,很受人们喜爱。许多农民在茶余饭后或劳动之余,总要哼上几句梆子腔,籍以自娱和消除疲劳。民国初年,滕县农村山东梆子业余班社曾达百多个,职业班社七、八个。其中活动时间长、影响较大的是华班。

华班由华德盛创办。华德盛,滕县东关人,1920年组织流散艺人,创建山东梆子“德盛班”,华为主事人(掌班)。后发展为鲁南、苏北一带颇有影响的班社。外地一些知名演员先后来滕搭班演出。主要有红脸殷广才、花脸殷其昌、丑角卢胜奎,花旦孙风仙(绿大挂子)、须生贾福兰(女,二拨)、名丑张二(张明业)、青衣玉仙(董全盛)、须生王广友、花旦华敬全(七岁红)、黑脸丁宪文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全本《列国志》、《三国志》、《武王伐纣》、《杨家将》、《水浒》、《包公》、《四征》及其他传统剧目,多达数百出。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华班义演三天。1953年,滕县人民政府以该班为基础,建立滕县新华剧团。

山东梆子“德盛班”创始人华绍庭先生

第五章《文化艺术》第一节戏剧之“专业剧团”(522页)

《滕县豫剧团》豫剧,亦称河南梆子,40年代后传至滕县。1953年县政府对华班改建,成立滕县新华剧团,全团50余人。1958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剧团遭受很大挫折,人员急剧减少。1959年,与调来的嘉祥县豫剧三团合并,定名滕县豫剧团。1964年禁演传统古装戏以后,剧团排了大量现代戏。演出范围南至蚌埠,北到沧州,东至临沂,西到三门峡。1970年豫剧团被撤销,留下部分人员与柳琴剧团部分人员合并,建立滕县文工团。1974年恢复豫剧团,1976年底又被撤销,1979年再次恢复。1985年7月再次撤销。

以下内容均出自:1997年9月版《滕州文化志》,上限“不封顶”,下限至1992年,大事记延续到1996年12月底。主编商洪渡,董家胜作序。

第三章 戏剧·曲艺  第一节 戏剧  流行剧种

滕州戏剧演出始于明、盛行于清,流行剧种有柳子、京剧(二簧)、花鼓、山东梆子、吕剧、柳琴等。

其中山东梆子,清康、乾时期传入滕县。民国初年,滕县农村山东梆子业余戏班逐渐增多。早期有东郭天师府班(先唱柳子,后改唱山东梆子)、洼斗得胜班、龙峪福盛班、龙阳店班、东郭韩典班等。望冢乡田桥班成立于1929年,全班有40多人,上演《对花枪》、《卖苗郎》等70多出戏。建国后曾多次代表区、乡参加县文艺汇演。

华家班,1920年由华德胜创办,后来发展成为鲁南、苏北一带颇有影响的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全本《列国志》、《武王伐纣》《杨家将》、《水浒》、《包公》、《四大征》等传统戏约300出。1953年,滕县人民政府以华家班为基础建立新华剧团,即滕县豫剧团的前身。

建国后,全县10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中,演唱山东梆子的就近半数。山东梆子在滕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出自《滕州文化志》44页。)

其中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据《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记述: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县城东门外演唱肘鼓子(亦称周鼓子)的武氏兄弟和滕县花鼓艺人安德友、高二伙同四句腔艺人八戒,常到东郭镇的苏楼演唱,与当地通晓音律、酷爱文艺的苏门秀才共同切磋,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以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并根据画上的琵琶仿造出最初的柳叶琴(土琵琶),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从此,广泛传开,形成了早期的柳琴调—拉魂腔。(出自《滕州文化志》45页。)

华德盛(滕州文化志  第九章  人物传  343页)

华德盛(1893年—1963年),滕县东沙河镇人。自幼酷爱戏曲,在本村酒坊为佣时,因听戏常受东家的斥责,后投师学唱山东梆子,不久因家贫辍艺,就业于冯家茶馆。茶馆常常跟随戏班服务,因此他与戏曲团体和艺人接触频繁。他诚实宽厚,又肯帮助别人,很得艺人们信任和爱戴。1920年,在滕县的山东梆子艺人组建“德胜社”,推举他掌班。到40年代,德胜班有了很大发展,蜚声鲁南、苏北。先后有贾福兰、孙凤仙、段广才、张二、董玉仙、王广友、韩耀宗、张克敏等苏、鲁名演员进班演出。华德盛注重新生力量,培养了不少演艺人才。

1951年,华德盛为抗美援朝率班义演三天。1953年,德胜班改为滕县新华剧团(滕县豫剧的前身)。1958年华德盛被误处理辞退回乡。1963年5月病逝,终年70岁。

下期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传承人华敬武先生

(0)

相关推荐

  • 滕州狐骀山

    为古地名 作山名者为"狐骀山"或为"狐台山",在滕县东南十五里,一说二十里,今南沙河镇东北部与木石镇西北部交界处的一座山.里数皆以滕县城距离此山的位置而定,一或 ...

  • 金代邹滕“白马关”

    在古老的邹东,鲁南之巅,有两条巨龙,一条在北阳刚四射高高的仰起头颅,一条在南温柔地在邹滕交界蜿蜒,两条巨龙如太极之阴阳旋动,穿云破雾,御龙氏恐其飞逝,急忙甩捆仙绳牢牢套住,于是一条龙的脊背留下深深的勒 ...

  • 《羿想天开》之二百三二滕州历史悠长,远于齐鲁大地

    文/生子 昨天在鲁班大饭店住了一晚,偶然看到了<滕州读本>,因入宿已晚,只是粗粗的浏览了一下书的目录,看了看本书的序言,<儒墨两家共同塑造了滕州>,从中可以看到滕州的历史和文化 ...

  • 鸡鸣狗盗 礼贤下士 毛遂自荐?都与一地方有关,说说山东滕国和薛国

    山东枣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归属于薛国.滕国.小邾国.邾国.倪国.宋国等,其中大部分属于薛国和滕国. 春秋时期的封邦建国 薛国,存世长达1500年,齐国公子孟尝君的封国,中心范围大致在滕州南部和枣 ...

  • “战国之君,惟公一人”——探寻滕文公祠

    □文/片 孙南邨 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滕城>诗首联云:"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滕"就是当年的滕国,后名滕县.滕州,再滕县又滕州的地方.华夏千年 ...

  • 欧美艺术工作室中的著名艺术家名录

    最美丽的画并没有出现.他们是工作室里数千个小时的最终结果,而我们通常并不了解这些结果.我可以向您保证,每幅著名画作的背后都充满了痛苦和心痛. 这些照片使您深入了解艺术家在幕后的工作方式以及创作伟大艺术 ...

  • 赵志奇文化题签佳作欣赏——东方青年书画院首届文化题签展

    文化有源头 "以青年之朝气精神,助中华文脉之存续"是东方青年书画院的工作宗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每一位书画爱好者都是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文化题签 ...

  • 重温红色文化 传承井冈山精神|郑志强

    Dongjiang River flows far away,and the culture to moisten everywhere 东江远流   文润四方 ▓▓▓▓░░责编|匡荣刚 ▓▓▓▓░░ ...

  • 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湖广地区的著名姓氏向氏的历史繁衍

    向 向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二位,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分布较多.当今向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总人口大约有226万. 得姓始祖向父.子姓,名肹,字向父,宋桓公御说 ...

  • 苏明志|《文化自信·经典传承》名家书画特别专题

    苏明志,笔名苏森,号一笑醉翁,汉族,生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甘肃省庆城县驿马镇人,中南海特聘艺术家.国家特级书法师.国礼艺术家.中国国家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新华艺术网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书法家协会 ...

  • 「书画文化·大视野」俞志华线上艺术展

    前言 书画,彰显中华民族的心灵风貌. 书画,透露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 书画,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 中国书画艺术就是传承文化的精髓.是向欣赏者传递最美的艺术,最美的精神内涵.使人情感起伏,气势磅礴, ...

  • 【望安山文学】李树志||“家”文化及家庭家教家风(散文)

      主编:非   鱼 <论语>中,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也."曾子也提倡修身.治国.齐家.历史上曾有化家为国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 【文氏文化】《吉安府志》·文璧传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文氏文化】《衡州府志》——文林 传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