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戚继光晚年为何如此悲惨?深度解析抗倭英雄背后的无奈
当他回到山东蓬莱老家时,他的弟弟,因为张居正被政治清算,也被罢官遣返的贵州总兵戚继美,已经先行病逝;当时,戚继美的妻子李氏也已病逝。看到已经成为孤儿的侄子戚寿国,戚继光号啕大哭,他驰骋疆场几十年,血洒战袍从未变色,但眼下,却终于体会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
他的结发妻子王氏,也弃他而去。
早年,他与王氏夫妻情深,然而十几年间,王氏所生的孩子全部夭折,在那个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他渴望有一个儿子,然而面对发妻,他却不敢启齿。
最终,他瞒着发妻,在12年间偷偷纳妾三人,先后生下五个儿子。王氏在多年之后才惊觉,在痛苦之中,王氏手持匕首要去杀他,但夫妻两人最终抱头痛哭。后来,戚继光将他的小妾陈氏所生的儿子戚安国过继给王氏抚养,才算了了一桩心事。
然而,当他回到家后,儿子戚安国也病逝了,王氏万念俱灰、离家出走。这使得他的晚年,愈发孤独和落寞。
他被罢官后,北方的蒙古人仍然不时入侵,东北的女真人正在崛起,但大明帝国却仍然醉生梦死。
他太孤独了,经常登上山东海边的蓬莱阁,静静眺望着大海发呆;有时候,他就跟儿子们讲讲自己热血抗击倭寇、征战蒙古、护卫边疆的往事。
多少壮怀激烈,最后都化成了白发感慨和无语沧桑。
在被从广东罢官后的第三年,即1587年一篇献写给家庙的祝文中,他向祖先们汇报总结自己的一生:“虽用祖宗之积已多,未能为之益,亦未敢为祖宗累也。”
他将是前后数百年中,戚氏家族最大的荣耀,然而他还是如此谦逊,而这,也更是一种经历戎马风雨和政治运动后,对自己晚年处境的无声感慨。
在杂谈的传说中,说他曾经买过“千金姬”进献给张居正;似乎为了办事,有时也“手段特殊”;而写《明史》的张廷玉等人,则说戚继光瞒着老婆娶妾“操行不如”。然而历史的现实是,他一生奉公爱民,对有困难的部将和士卒慷慨解囊、倾情相助,自己却在晚年被罢官返乡后,一贫如洗,临死前,甚至连看病买药的钱都没有,连一个郎中都请不起。
一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这与那些不惜污蔑他的政治对手们倾力传播的故事和传说相去甚远。
然而,他终究还是去了。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588年1月17日,这位帝国的边疆保护神,61岁的戚继光,最终在贫病交迫中、含恨死去。对此,老友汪道坤在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中,深情痛惋说,他死的那一天,“鸡三号,将星陨矣”。
而对戚继光这样一位“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抗倭抗蒙名将的去世,万历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似乎毫不在意。或许在他们看来,作为张居正的余党,戚继光能正常死亡,已属万幸了,在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们看来,这已经是他们对戚继光最大的“怜悯”了。
戚继光死后四年,1592年,丰臣秀吉派遣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祸”。随后明朝军队进入朝鲜,协助抗击日本侵略军,一直到此时,大明王朝才在“国难思良将”的痛楚中想起了那位早已在政治运动打击下、郁郁而终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来。
于是,大明帝国礼部的官员们才终于给了他一个评价:“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乞照例赐与恤典。”
而大明帝国痛悔的,不仅仅于此。因为就在戚继光死的当年,1588年,30岁的努尔哈赤正式统一了建州女真;戚继光死后21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没有了戚继光等名将坐镇北方的大明王朝,派出的12万大军最终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的6万军队击得溃不成军,从而掀开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序幕。
那位在抗倭、抗蒙战争中百战百胜,却被他们弃之如敝履的帝国名将,那个让倭寇和蒙古兵闻风丧胆,却被他们看为“张党余孽”、一脚踩翻在地的姓戚的老牛,已然身死陨灭。
那个视名将如草芥的大明帝国,又何尝不是,开始步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