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曹植看家庭教育:过度的给予分溺爱是教子悲剧的开始
《战国策》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就是说,父母爱孩子的最佳方式,是为他的长远做打算,而非一时的宠溺。可是有很多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即使精明如曹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纵观曹植的一生,可以说正是曹操对曹植的溺爱,断送了曹植的后半生。
说起曹植,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七步成诗”的故事。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评价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曹植是个十分有才气的人。据说曹植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博览群书、下笔成章了。得到曹操宠爱之后,曹操开始把各方面资源留给他,不管是爵位,还是权力,只要是对曹植有利的东西,曹操就统统给了他。甚至连继承人的位置,他也想留给曹植。当然,曹操不仅给了曹植机会,还给了他一定的实力,杨修、丁仪等人之所以能成为曹植的羽翼,多半也是曹操暗中促成的。杨修出生于官宦世家,若能为曹植所用,定是一笔丰厚的政治财富。而且杨修本人也博学多才,曾多次为曹植出谋划策。曹操为了培养曹植,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生怕自己给的不够多,但他却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百般溺爱,使得曹植一步步堕入深渊。
爱之切,适足以害之。曹操的溺爱,让曹植开始“膨胀”,很多缺点都因此滋长起来。曹植本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平日里常常“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再加上曹操平时没有严加管束,结果就出了大问题。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一次醉酒后,擅自打开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奔驰于只有皇帝才能走的驰道。这种“目无君父”的出格行为,使得曹操对他失望不已,也使他完全丧失了嗣君候选人的争夺资格。
曹植虽然天性放荡不羁、不能自制,但如果父亲曹操能正确干预、严加管束,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曹植改掉缺点,那曹植也不会成为悲剧人物。可问题是,曹操对曹植有过正确而必要的管束吗?答案是没有。曹植才气纵横,也因此颇为自负。此时曹操反而不断地用肯定和赞誉来助长曹植的自得之心,在家族内部和朝臣之中营造曹植是未来接班人的气氛。曹植性情坦率是优点,但优点往往容易变成为缺点,比如曹植嗜酒,曹操知道,但他却没有制止。
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是曹操的溺爱,让曹植一步步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是曹操的溺爱,让曹植一点点把优势变成了劣势。对于曹植的命运悲剧,作为父亲曹操恐怕要负有很大责任。子女自幼随父母生活,接受哺养教育,父母不仅熟悉子女的生理特点、健康状况,而且还能做到对子女的性格、爱好、优缺点等的了如指掌。因此,父母最能做到因材施教,最能做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而严慈相济的家长教育也最容易取得成效。所以,家长拥有科学的教育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父母之爱则计之长远,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不好的习惯及时纠正。过分的宠爱会让孩子自以为是,作为家长应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优秀。望子成才是为人父母的共同愿望,父母大都会把这种良好的愿望化作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在家庭中,父母及血亲长辈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习惯都将为家庭成员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提供标准,而家长的一言一行则为子女行为塑造了最初的言行遵循。个体出生后直接接受父母抚养的过程,本身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血脉相连的天然优势也使得家庭成员最容易接受父辈们的教诲,按照长辈们的教诲待人接物、做人做事。新时代,家庭教育更要发挥好父母的作用。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人父母者要不断开阔眼界、提升素养、转变观念,不能只爱不教。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用积极向上的内容来施教,还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得当,做到“爱教结合”,运用好“言传”与“身教”,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子女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因此,从责商遗传基因法则出发,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做到三个优化。一是对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二是对人文环境的优化;三是对文化元素的传媒系统优化,让孩子从他们接收的文化信息元素中最大限度地得到正能量,给予孩子正激励,减少负能量。我们从责商家庭教育知道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职能是启动内在动力、导航人生方向、矫正思维和行为偏差。为人父母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角色,家庭教育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如何科学的实施是讲究技巧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人类责商理论创始人谭焱心院长历经40余年研究实践的责商家庭教育,以家长为核心,秉承“一切乃教育,教育乃一切”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父母实现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从根本着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