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与遗憾并存,评影片《革命者》

本文导读:

以革命先驱李大钊生平为主题的影片《革命者》,是一部注重影像风格、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作品。

以革命先驱李大钊生平为主题的影片《革命者》,是一部注重影像风格、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作品。影片以李大钊同志生命最后38小时倒计时为时间主轴,通过大量插叙、倒叙、闪前、闪回、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为观众拼接出一位革命斗士鲜活高大的形象。

伴随镜头聚焦在晦暗阴森的监狱中,观众来到了1927年4月26日,距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同志步入刑场还有最后的38小时。受尽酷刑的主人公此时目光坚定,回想起自己的人生之路、革命之路……

影片《革命者》大量使用了相似性剪辑的手法,展现李大钊自日本留学归国以来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这其中既有他与陈独秀主导“新文化运动”、组织发动“五四运动”时期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也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丰功伟绩;既有他引导青年毛泽东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温馨瞬间,也有他对地下党员庆子谆谆教诲的感人时刻;既有他奔赴上海推动孙中山先生力促国共合作的曲折过程,也有他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反抗军阀当局的珍贵回忆。

看得出,主创为了将这部影片打造得富有特色,尤其是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下了很大功夫,改变了将正面人物刻画得“伟光正”的惯性操作,大胆将革命领袖“平视化”“人物化”,尽全力拉近银幕形象与观众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在领导学生工人走上街头,遇到军阀黑洞洞的枪口时,主人公的眼中闪现出一丝恐惧。随后,他镇定下来,回过头对追随者们说:“面对枪口,我当然害怕,但就是因为我们害怕,这个国家才会国将不国!”在他的激励下,大家手拉手怒吼着,冲向军阀的封锁线,也正是这一瞬,革命领袖被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正义凛然战胜了内心的胆怯。

又比如,在临刑前,他和其他革命同志一同被剃去头发。在压抑的气氛中,他突然对剃头师傅说:“虽然这是官家规定的,不用我付钱,你也不能太马虎,别把我剃得难看了!”这么一句戏谑的调侃,活跃了房间里的空气,同志们相互打趣哈哈大笑,即便看守们气急败坏挥舞警棍恫吓也毫不在意。而革命者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豪气油然而生,令人心生敬佩!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故事结尾,影片采取了一组艺术化的唯美镜头叙事。1900年,那年只有11岁的少年李大钊趁着司机熟睡,悄悄爬上火车头,在驾驶室里这里按一下那里掰一下,真的就启动了火车!当小伙伴跟随火车奔跑呼唤他时,少年李大钊冲他们兴奋地大喊:“我要坐火车去远方啦!”

这完全出自想象创作的唯美一幕,伴随着儿童版国际歌的悠扬唱响,绝对能唤起观众革命者的敬仰与热爱,堪称主旋律影像叙事的一大创新。

这一次,我几乎没有按照以往习惯来复述《革命者》的故事脉络。因为这正是本片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通过大量并联式的场景瞬间,共同烘托陪衬李大钊同志生前最后38小时这一主线。也就是说,本片是对革命者一生的碎片化拼接,很难界定哪一条线索,哪一个事件才是主要线索。

我看得出主创人员,尤其是李大钊的饰演者对打造这样一部有口皆碑银幕精品的诚意和努力,但其中重表现手法轻故事表达的倾向,还是影响了整体观感,给观众留下了遗憾。

首先,过多的虚构人物,架空了历史叙事。作为众人皆知的早期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的所有事迹,实际上都有据可查,但影片为统一叙事风格,为时间线嵌套的八个主要配角人物,竟然有一半出自艺术虚构。比如以警察身份最后时刻试图搭救他出狱的地下党员庆子、当年受到他感化改邪归正的街头扒手徐三、在上海街头被俄国流氓枪杀的报童阿晨,以及目睹李大钊发动群众为阿晨讨回公道从而深受触动的少年张学良。

虽然影片建构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但影片主旨毕竟是为了塑造革命者的形象,这样一来虚构人物过多就必然带来矛盾。一是虚构人物缺乏背景约束,言行举止必然会跳脱出特定历史环境,造成情节难以自洽。比如张学良虽是真实历史人物,但少年张学良在上海偶遇李大钊并深受革命者触动这一幕,就完全出于虚构。对比张学良本人在李大钊遇害事件中的真实表现,就显得突兀生硬;二是虚构人物往往出于某一场景细节而特设打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一定是欠缺积淀的,和主人公的戏份交流就显得隔阂生份。比如地下党员庆子,从一个被李大钊鼓励的小乞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两者形象跳跃反差太大,人物形象的硬切换让观众很难适应。

其次,碎片化拼接历史人物,突出了观赏性却忽视了故事性。影片的根本宗旨还是为了讲好故事,而对革命者的塑造一定是通过完整内敛的叙事来表情达意,如果只是为了观感效果就忽视叙事功能,一定会冲淡影片的基本功能。

影片先后通过快速剪辑切换手法,向观众展示了李大钊领导开滦煤矿工人运动、从事民众思想启蒙、投身“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上海为惨死报童讨回公道、鼓励小乞丐庆子振作奋发、感化街头扒手徐三改邪归正、领导学生运动、与孙中山先生商讨革命方针等众多场景。这些场景份量平均、用力平均,都能体现革命者诸多品质中的一个可贵细节,却又无法参透说破任何一个历史瞬间,解答诠释任何一个深度问题。

简言之,如果这部影片的视觉体验堪比精品MV,那么叙事方面却接近不及格。探讨李大钊这样一位革命者的内涵,恐怕不只是从场面上挖掘他出色的鼓动宣传、组织协调能力,也不是他无畏无惧舍生忘死的勇气精神,还需要从思想上、文化上去下一番功夫。因为这样一位在中国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堪称浓墨重彩型人物的广泛影响力,仅仅只凭视觉展示还不足以挖掘体现,远远不够。也许这种视觉体验是为了迎合国外观众或是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但不得不说,这种设计与影片所要诠释的历史感厚重感并不匹配,显得浅白。

最后,影像表达方式的滥用,造成了观感的喧宾夺主。主创人员为了烘托革命者的高大形象和感人情怀,存在着表现手法用力过猛的瑕疵。对于牢房阴暗氛围的勾勒,尤其是对光线运用的痴迷,反而让观众更加在意视觉体验,冲淡了对核心事件人物的感受。

在展示李大钊劝说孙中山改组党派偶遇蒋中正这一幕时,影片太过于展示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两人言语交锋的视角切换、台词镜头的快速剪辑,信息量太大节奏又太快,似乎有让观众在几分钟内就全盘了解正邪两派的思想差异,乃至先进与保守、忠贞与背叛和两个阵营的对立,显然目标太大、力所难及。

而闪回、插叙、倒叙、蒙太奇切换手法的反复高频率使用,搁在悬疑剧或者动作片里一定收效很好,而用在这种展示革命领袖个人魅力情怀的故事片中,则有炫技之嫌。须知,一个青史留名的革命者的事迹,叙述得山高水长娓娓道来更能打动旁人。过分炫技就有些类似《红楼梦》里刘姥姥吃到的那道 “茄鲞”,食材还是那个食材,但添加搭配的辅料太多,炒制烹调的方法太复杂,反使食材变了味道,让大家认不出来了。

当然,影片《革命者》最为一部影像做品,毕竟还是完成了塑造革命者形象、讴歌革命者事迹的目标,我认为这其中李大钊的饰演者张颂文功不可没。从始至终,他对李大钊内心世界的细致把握和细腻呈现都令人佩服。

尤其是李大钊面对军警残酷镇压学生、街头血流成河的惨状时,痛苦无奈地一遍遍低吟,“我们有主义,我们没有枪!”正是演员把革命者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演绎出来,才能使我们这些后人观众跳出历史教科书的白纸黑字,对革命先烈的筚路蓝缕、流血牺牲感同身受。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