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千端不如守一足
争千端不如守一足 作者:马德
看得開与看不开,是两种活法。凡事看得开,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可,尽量往慈悲处去,往宽广处去,就坡下驴,顺水推舟,这样的人活久了,往往因平和而慈眉善目。
凡事看不开,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怎么别扭怎么来,处处找气生,觉得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折腾到最后,事未必改变了多少,面相因怒多而渐见狰狞。
《道德经》说,要道法自然。佛家说,要慈悲为怀。其实,说的就是要于内在打通自己,这样五脏六腑才会无阻无滞,周身上下才可通泰通达,自我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此,纠缠不如放手,争千端不如守一足。平和自会辱少,慈悲必然寿长。
早餐,小米粥就咸菜,吃得津津有味。当你突然想到富人们吃什么的时候,刚才的香甜感受可能就没了。即便有人告诉你,他们早餐也是喝粥,你依然难以回到此前的甘美。因为,在一种强大面前,你已经习惯于自我弱化。物质的贫瘠,让灵魂也变得可怜。总觉得人家的一定是最好的,即便是喝粥吃咸菜,也是最昂贵的粥和咸菜,而且华堂丽舍,仆人穿梭,比在自家的小屋里喝得要讲究和气派。
其实,人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活自己的问题。活自己的核心,不是眼里没有别人,而是心里没有比较,你过你的,我活我的,庙堂天涯,各自安好。
人是最怕比较的。一旦觉得不如人,就会在情绪上生发诸多的不如意,继而在心境上日暮途穷,常有不得志之感。
倘若反过来,如果时刻觉得人不如我,自然就会快乐了。但事实上,反过来的人总觉得这样不过是自欺欺人,很快又重新陷入不如人的泥淖之中。
痛苦很容易,快乐很难。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人不是地狱,自己才是。
同样,让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比成绩是不合适的。最合适的,是比谁更努力。前者属于功利主义,后者才是理想主义。或者说,前者是大人把自己的功利主义迁移到孩子身上,后者才是让孩子的理想回归到父母的理性。
考上北京大学的孩子固然值得庆贺,但付出了与考北京大学一样辛苦的孩子,同样值得尊重。尽管,这个世界讲究胜者为王,但作为父母,必须具备这样一种情怀,那就是:只要你的孩子努力付出了,他就是王。任何时候,都值得自豪,也都值得向别人夸耀。
按理说,活到衣食无忧,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因为,往前一步是贪婪,往后一步是贫穷,这两者都容易让人痛苦。但谁都愿意拥有得更多。毕竟,拥有得越多,生活就会越光鲜。至若富贵荣华,前呼后拥,众星捧月,天下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尽管最高处可能有最深的痛苦,但有此荣耀的人不想说,仰望的人不相信,于是除了风光,也便没了痛苦。
世俗的向上方式,往往容易歇斯底里。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心总是不足。因为,烦恼也许缠身,但风光可以疗伤。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所思考的。活蹦乱跳的时候,物质思考居多一些,这时候最在意的是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只有濒死的时候,才容易有哲学思考,因为这时候其他什么也不重要了,生死比什么都重要。
从思考的角度来看,活着的时候,想的是我还没什么,濒死的时候,想的是,唉,我将什么都没了。前者是存在的狂热,后者是寂灭的虚无。所以,向死而生,就会把一切看轻。然而,生之灿烂的时候,人更愿意向生而生,谁也不想活得虚无缥缈。
摘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