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面看五脏,望诊有窍门
国医院的玉兰花
中医的望诊很神奇,医生通过望诊就能说出患者哪个部位不好,如望鼻翼,说胃不好;望耳朵,说听力不好。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气色,就可知隐藏于内的疾病,总之,好的中医,可以达到“相面”知五脏的境界。
关于望诊
关于望诊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方》等先贤经典著作。后世医家们在诊疗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进步发展,尤其到了明清温病学科形成后,对望诊的重视程度尤其突出。
我曾看过一份资料,因为满汉文化上的差异,当满人请汉医诊病时,对汉人医学难免有些不解,或者说带有排斥性的成见。
有一则故事:清代一位宫廷要员生病了,病其实很简单,由于吃螃蟹过敏,引发了荨麻疹。满族医生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显,有人举荐一名汉医,汉医在望诊中注意到患荨麻疹处的肤色黄暗,诊出病因是中了水毒,应是吃了水里且带有寒性的动物肉所致。在医生的提示下,患者回忆起确实前段时间吃了大量螃蟹后,出现的这种病状。这位汉医的治法是:将螃蟹壳烧成灰,以甘草煮水调服,患者很快治愈。方虽简单,结果却非常有效。其机理是:甘草入脾经,脾属土,土能制水。
中国许多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是始于中医的,而我对望诊的学习兴趣,是始于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时受的启发。张仲景是医学圣人,在他的文章开始用了一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说明仲景先师不止一次读习扁鹊望诊的故事。连仲景这个医圣都那么佩服扁鹊的望诊,甚至后来他自己亦留下了诸多望诊的神奇故事。受此影响,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志向:将来也要修炼成为像扁鹊、仲景先师那样的“见垣一方人”。
我的经验
有的医生通过望诊能说出患者哪个部位不好,如望鼻翼,说胃不好。可胃怎么不好?为什么不好?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有哪些表现?是什么属性的?有时就说不清楚了。
我认为望诊应做到定位、定性、定病,甚或还应探索定量的问题。想想看,若没有定量,用药比例从何而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综合观察。
举心为例,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主思维,心为君主之官。从患者的性格、面相、步态、动作的快慢,来测知求诊者身体情况。脏象是人体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医生则通过望诊抓住患者表现出来的外在线索,从而寻根溯源找到身体内在的问题。
行医多年以来,我着意在五脏外在气象和望诊的关系上留心研究,在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悟中不断总结整理,归纳出一些便于大家记忆的条目。
1
心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思维,面色微红,皮肤纹理细的人喜悲忧,多愁善感,戒备心理强,抑郁证候多见。心为君主之官,此类人有主见,但有固执之嫌。从望诊上看,除面部皮肤偏红、纹理较细外,舌偏瘦小,话不多,较内向;若皮肤纹理粗,肤红,舌体大者,善忘,代谢不好,易患三高症;若有心纹者,舌质紫暗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或有胸憋气短;若在眉间有立纹者,多为高血压、冠心病;心主神志,若心纹纵横交错者,多有入睡难,加之额头宽有断纹、头发少者,易醒眠差;眼睑较平,尤其上睑,说话喜欢成串,但多为两可之言者,此类人易出现饮食单调、睡眠少的症状。
2
肝
两肩宽,胸胁呈倒八字的人,性格直爽,代谢较好,即使肥胖,也不易患三高症,但多患呼吸系统病。若肤色黄中有青色,此为木型人。若其人指甲横纹多,眼睛有神,两下睑肿胀者,多为肝脾不和。其人多刚,记忆超人,柴胡剂好用。舌边为肝胆,舌边红,舌后半苔黄腻,为小柴胡汤证;舌边淡红或胖,苔白微腻,逍遥散证;舌边紫暗苔白或黄,为肝胆瘀滞证,茵陈小柴胡合五苓散好用。肝开窍于目,若其人睑裂缝小,上下睑色润而平,为肝血旺,不易患肝病。
3
肾
肾开窍于耳,有颧斜纹,或两颐色暗或有竖纹,多为耳痒或耳鸣;耳垂边厚,多为前列腺病或咽喉病症,红者多为炎症,暗者多为增生,淡暗多肥大;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两耳内向而弯,坐姿腰背喜弯者,易患腰痛,其痛多在腰尻;面若微浮,男性易患性功能低下;肾主二便,舌根苔腻者,多有二便异常。两耳还可测知性格、父母的健康状况等。
4
肺
肺主敷布津液。面色较白,男人若女人肤色之白嫩,不喜饮水,肺活量大,说话手舞足蹈者,多大便易溏;两肩宽平,微往上耸,易患哮喘病或素患痰饮病。
5
脾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上唇突出,下唇微缩,其人多言;唇色较白,多为泄泻病或脂肪肝,善思、忧思,伤脾故也。若气短,苓桂术甘好用;口唇上下不对者,易患腹胀;唇厚下唇探出者,则食量大,易患代谢病或肥胖症。
我从医五十多年来,有一切身体会,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望诊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怎样找到学习的门径。
我的体会是做到两点:一是要熟读经典;二是勤于临床。在临床反复验证中寻谋得失,自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