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军衔低了?粟裕刘亚楼萧克都没嫌低
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因为考虑了很多因素,是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结果,所以留下了很多很多问题。但以往这个话题是比较忌讳的,亮剑中有所反映,李云龙孔捷和丁伟三个人对他们只评少将不满意。
后来议论比较多的其实主要就是两个人,一个是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是实际上的方面军统帅,未能评上元帅,只评了大将。另一个是萧克,作为二方面军的重要人物,六军团军团长,只评了上将,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到大将。
此外也有很多流言,真假难辨。比如刘亚楼作为四野的参谋长,很多人认为他的资历和功劳是应该给一个大将的,但只给了上将,所以他很不满意。但吴法宪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在空军和刘亚楼共事,他并没有见到刘亚楼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反而是很高兴的穿着佩戴军衔的新军装照了相。
丁伟和孔捷的那些牢骚其实也不能成立。比如孔捷不满意的主要是说,他在朝鲜的那个军有两个师长也评了少将,和他一样,引起他不满意。但这个理由很牵强。比如华野一纵队司令员叶飞在淮海战役时,是由陶勇郭化若统一指挥的,但后来评军衔的时候,陶勇郭化若都是中将,而叶飞是上将。
还有丁伟说的陈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结果陈大麻子是中将,而他丁伟只是少将,他也不满意。但这个理由同样不能成立。纵队司令,也就是建国后到1955年的实际职务介于正军级和副兵团级之间的高级干部中,军衔的差距是很大的,有上将,也有中将,也有少将。
比如四野的纵队司令员刘震,后来也是上将。这就是因为考虑了山头平衡的因素,因为二方面军够上将标准的人比较少,但又不能没有,所以刘震就评了上将。类似的情况还有一野的贺炳炎,解放战争结束前也只是正军级,但是后来还是给了上将。还有阎红彦,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他是陕北红军少有的勉强达到上将标准的干部。
相应的,有些1949年时已经担任正兵团级职务的干部,也有些人只是给了中将。比如郭化若是第十兵团的政委,但是只给了中将。徐立清的资格也是够上将的,也给他评了上将,但是他自己主动要求降为中将,后来就只是中将。还有莫文骅和吴法宪,也都是副兵团级,介于中将和上将之间,最后都给了中将,他们也都是满意的。
此外,也有些人主动要求降低,但是考虑了其他因素后还是维持原来的评级,比如许光达是正兵团级,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应该是上将,但是因为他是二方面军干部中唯一接近大将标准的,如果他也不评大将,二方面军就没有大将了。公布之后许光达主动上书请求降为上将,但是并没有得到批准。
至于红军时期的职务,也有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比如吴法宪和邱会作,长征中才由营级干部提升为团级,但是他们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提升很快,后来也达到了中将。而长征中同样是营级干部的丁盛,是四野名将,多次立下重要战功,但也只是少将而已。而类似的皮定均在淮海战役时只是纵队副司令,但是最后还是凭着中原突围的贡献,给了中将。
还有秦基伟,在四方面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营级干部,后来在河西走廊临时任命的团级职务,回到陕北后给的实际上也是营级职务。但是后来随着战争发展,他进步比较快,到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他是中野九纵队司令员。以他的资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少将。但他在上甘岭打得好,所以后来成了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