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溯源(二):草书演变
我国书法演变是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个人发明创造就能产生新的书体。可以肯定的说,如果甲骨文永远在龟甲上刻写,草书肯定不会出现。如果大篆永远在青铜器皿上铸造,草书也不会出现。如果隶书永远以刻铭上石,草书也不会出现。所以任何一种书体的演变都是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的。竹简和木椟书写材料的广泛应用成为草书产生与发展的载体。
汉简
一、战国简书,篆带草意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儒、道、释、墨、兵、法、杂等众多思想家,打破了周代“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逐步在民间普及。识字的人多了,就有了新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竹简和木椟就广泛应用了。目前我国出土的战国竹简以楚简和秦简最多。由于战国文字不统一,秦、楚简的风格完全不同。楚简书写用笔随意,书写速度快,字形不求端正,用笔中锋侧锋互用,已打破篆书笔法规矩,锋芒毕露,快速提笔收笔,有些笔画类似于行书的撇捺笔画。秦简用笔稳重,字体端正纵长,竖画粗直,尤其木椟文字,用笔随意,重实用轻章法,古朴厚重向古隶过渡。
楚简
秦简
二、前汉简书,草隶分野
西汉时期,书法流变,暗潮涌动。书法在实用功能的推动下,摈弃繁琐,趋于简化,篆书的堡垒坍塌,字体压缩或肢解,草隶分野便开始了。大量出土的前汉简牍就会发现,在竹简上书写,不守前人规矩,而是为快捷和实用随意书写,甚至符号化便于记忆。其字形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字体扁平,笔画横向舒展,创造了古隶。二是快速简化书写发生草变,草书的源头就在于此。用笔也十分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古朴自然。
前汉古隶
前汉草简
三、后汉简书,草法形成
后汉二百年间,是书法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都应运而生。墓志刻碑通用隶体,竹简记录草体增多,杜度、崔瑗都是当时章草名家,汉末草圣张芝,不仅章草写得好,同时写出《冠军帖》今草、大草佳品。汉末草书也有了书法理论,即崔瑗《草书势》和赵壹《非草书》。后汉书法为魏晋书法的繁荣和二王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汉草简
后汉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