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随想
文/陈萍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杨绛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我们仨》。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她的温馨家庭里一家三口共同度过的快乐而单纯的生活,也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以及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爱与痛。通读这本书让我感受着杨绛先生苦难中的幸福,与她一起沉浸于快乐与忧伤并存的人生境况中。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经常做的一个梦,她常常于黄昏薄暮的苍茫之中找不到一同散步的钟书,“钟书大概是记着她的埋怨,叫她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记述了在三里河寓所的家,钟书被一通来路不明的电话叫走,去到古驿道的船上。杨绛先生居住在古驿道的客栈上,每天去船上看钟书。这期间,女儿钱媛旧病复发住院,杨绛只能像信使一样,一边牵挂着女儿,一边每天看望丈夫,只是那艘船每天都离她远了一点。年复一年,柳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女儿、丈夫也相继离开了她。剩下她一个人,三里河寓所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而已。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作者的回忆录。1935年杨绛和丈夫前往牛津大学留学,两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媛在英国出生,钟书拿到学位,两人再去巴黎求学。1938年,他们带上女儿回国,抗日战争战事影响,一家子辗转过了几年艰难的日子,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的是努力工作和读书。在后来的“文革”期间,他们俩也卷入政治漩涡,受了不少苦。六十三年里,一家三口始终相依相伴,在那段岁月里度过了快乐难忘的时光。
这本书我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其实是杨绛先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二部分的“梦”更多是写女儿和丈夫的最后岁月,或许因为她还没有从失去至亲的伤痛中走出来,不愿去直视、回忆的岁月,不愿再重述这一份痛苦和折磨。所以,她以梦的形式,滤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细节。那一通不知来路的电话其实是命运,没有亲人的房子便也就成了客栈,那个小船是医院,小船一点点的移动是她在丈夫生命最后阶段的一程又一程送别,她每天奔走在医院和“客栈”之间,想来那条路就像是一条苍凉的古驿道吧。
全书以挚爱亲情贯穿始终,爱在点滴中汇聚成河成海。钱钟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我在文中发现杨绛发自内心地欣赏钱钟书的每一个优点。他们一个犯傻,一个包容;一个犯错,一个温柔地说,不要紧。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两人决定,以后可以有不同意见,不一定要说服对方。现实中大多数婚姻男女都是要争个输赢和对错,大概也只有像他们俩这样豁达的读书人才有这种领悟吧。
他们仨,一个是可爱好学的女儿,一个是善良宽厚的妻子,一个是温柔的丈夫,这样的家庭让每一位读者钦羡不已。即便是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一家三口依然不离不弃相守。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坚强的背影,她走到人生边上回望,心里满是凄凉和哀伤,带着深情的眷恋。痛定之后,只剩下杨绛先生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终究,人生如不能初见,过去再美好,也要抬头向前。事实上,比任何事情都要热爱的是家,家和亲人才是人生最为至宝。
作者简介
陈萍,客家女子,梅江作协会员,从事金融工作,喜欢文艺,平时喜欢用文字书写生活,抒发感情,作品散见于《梅州日报》,《梅江作协》公众号,《梅州金融》,《芳草地》电子刊物等。
编辑:许馥妍;校对:柳庚茂
策划:周逸帆;责编:韓小丹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