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墩古月 | 黄墩港湾,“赶小海”的那些事儿

黄墩港湾地区图

黄墩港,位于县境东北部象山港与白石山岛西南。沿港有强蛟、桥头胡、大佳何三街道乡镇。以港尾桥头胡之别名黄墩命名。该港三面环山,有白石山,中央山等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为船舶停泊避风优良港区,亦有丰富的海涂资源。
黄墩港湾,“赶小海”的那些事儿
文|黄墩古月
小时候,老妈对我说,我生在海港边,枕着海潮长大,海风吹,海浪涌,黄墩港湾是故乡。
黄墩港湾,物产丰饶,这里的海鲜"鲜天下",因为象山港向内陆纵深百余里,黄墩港恰好处于象山港尾,是咸淡水交融之地,故“海鲜”鲜美无比。
靠海吃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海边的人们大多会“落小海”。“落小海”就是在潮水退却后,大海变成了小海,人们便到滩涂上或海港里,去捕捉各类“海鲜”,故称“落小海”,或曰“赶小海”。
作为海港边长大的我,自然就熟悉“落小海”的那些事儿了。
黄墩港湾滩涂广阔,最多的是蟹,有青蟹、白蟹、红钳蟹、乌青蟹、沙蟹、石蟹等十来种。
圆蟹最多,颜色分红、白两种。人们在港边的家门口,拿一根竹杆,用长长的尼龙线扎上土豆为饵,便能钓到一大桶;红的个大去喂猪,猪吃了长肥,白的腌制当“下饭”。圆蟹生命力强,如今在港湾我们仍能见到四处乱窜的圆蟹。
再说红钳蟹,书名招潮蟹,钳大身小,色彩斑澜,上海人称其为“妖怪蟹”,说“奇怪奇怪真奇怪,身子没有钳子大”。此蟹炒着下酒,香喷无比,用酒酿腌制,下饭可口。早时,桥头胡傅家有个钓红钳蟹的高手,叫傅兴宝,只需竹钓杆,吊上“洋芋碎片”,一下午便能钓上一大桶,烧夜饭时分,便上岸走街穿巷四处去叫卖。
黄墩港湾的红钳蟹,又名潮汐蟹,大腿要比腰把粗
黄墩港最名贵的是野生青蟹。青蟹又名“蝤蛑”,浑身青色,两个大钳,生猛凶狠。它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人们食尖上的美味和馈赠之佳品。
老画家林洪说,六七十年代,每每从上海回黄墩老家,便在夜幕下,提着铅桶,点亮着废弃的橡胶车胎条,在“假山脚”一带的海港边去“照”青蟹。他还说在灯火照耀下的青蟹很温顺,伏在水里一动不动,你就随手可捡,一晚上可捡一小水桶。
其实,捉青蟹很讲技巧,小时最佩服的是同道地的胡银兴,长我三岁,唤其老大。每每一帮人去“赶小海”,回家时唯独他的竹箩里塞满了青蟹。于是他教导我们说,捉青蟹不难,退潮后青蟹会伪装自已,隐藏在泥浆里,称为“蟹掩”,可无论怎样掩盖,两根蟹须和眼睛都会露在泥浆表面,得仔细观察,多看就知道了。后来,我们照此方法还是捉不到青蟹;另外佩服的是小弟兄李华玉,他善长在海港里徒手捉青蟹,他说,深水中多为老蟹,个大肉肥,当你摸到蟹时不能慌,凭感觉避开两个大钳,再用双手使劲按住蟹背,使其不能动弹,然单手掐住蟹的两头小指,就大功告成。说着便敞着气一头扎进水流湍急的海水中,不一会儿便捉上个生猛大青蟹。
“三两蝤蛑四两缚”,由于黄墩港野生青蟹的珍贵,历朝来,市面上青蟹都是缚头生重,“斩”你没商量,让人望“缚”生畏。
黄墩港湾生性凶猛的青蟹
黄墩港湾鱼类很丰富,有鲈鱼、鲻鱼、鳗鱼、带鱼、比目鱼、弹涂鱼、河豚鱼、铜盆鱼等几十种。
海边人吃鱼讲时令,如“冬鲻夏鲈”,冬天鲻鱼肥,夏天鲈鱼鲜;“八月鳎(比目鱼),比只鸭”,说桂花盛开季节的箬鳎特肥美,如老鸭那般滋补;还有“霜打鳟泽肉肥美”,“六月带鱼不上桌”等。
民间还有“拼死吃河豚”一说。人们都知道河豚有毒,被国家明令禁食,尤其是象山港的野生河豚毒性更强,因其味鲜美,人们还是甘愿“拼死一吃”。日本人把象山港河豚鱼称为鱼中至尊,改革开放那时,就出高价来收购象山港的野生河豚及其鱼苗。
象山港豚鱼
港湾盛产弹糊,即弹涂鱼,以貌丑、肉“飘”、味鲜、营养高而名扬四海。沿海人家“宝宝”开荤就用它,因为弹涂鱼不但营养好,肉嫩可口,而且跳得高如鲤鱼跃龙门,所以人们讨此彩头、图个吉利。
捕捉弹涂鱼不仅要技巧,而且讲谋略,非一般人能所为,否则你一靠近,弹鱼便踪迹无痕。于是,先辈们就巧用“弹糊竹罐筒”之术,便不费吹灰之力捉到了弹糊。渔民先做成一个个长二十公分、口径二公分的毛竹筒,把它插在弹糊出没的海涂上,伪装成洞穴,等一支烟功夫回来,弹涂鱼便慌不择路,纷纷钻进了竹罐筒,渔民便轻松捕得。另一种是技巧活,得用长鱼杆吊上五扎钢钩,远远地站在弹鱼出没之地,然后用鱼杆将钢钩不离不偏地投向七八米开外的弹鱼外侧,并迅速拉钩将弹鱼稳稳地扎在钢钩上。据说,在桥头胡会钓弹鱼的高手有好几人,家住“三美栈”的林建中兄弟俩就会这技术,还有傅兴宝也是乡亲们公认的钓弹涂鱼高手。
跳跃的弹涂鱼
在黄墩港最鲜美的鱼要算“参乌”(又名马鲛鱼)。据资深渔民说,参乌鱼有特殊记忆,成年后的参乌鱼在每年的阳春三月,会纷纷游回咸淡水汇集的祖地来繁殖后代。说也怪,平常普通的马鲛鱼,在这特殊的季节和特定的港湾,颜色会变得蓝莹透亮,斑斓养眼,肉质更是细嫩爽滑,透骨的鲜美,“雪里蕻烧参乌”便是黄墩港沿岸的招牌菜肴。每年在峡山洋面首批捕到的参乌鱼,市价都在每斤四五百元。为此,峡山当地还别出心裁地举办“参乌美食节”,让四方游客来共享参乌美食。
与参乌鱼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要数黄墩港的鳗鱼,浑身高蛋白,被誉为“港湾人参”。黄墩港的鳗鱼,非海鳗,也非河鳗,却有海鳗的鲜和河鳗的营养;过去由于水质好,咸淡水交融,适宜港鳗生存,产量丰盛。于是,黄墩历代便有捕鳗达人,村民尤九青便是解放前后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黄墩港的“假山脚”一带“抛鳗墩”。
“抛鳗墩”是海边渔民的一种捕鳗妙法。先在海港中,用鹅卵石垒堆起数座高约一米余的人工石礁,数天后待潮水退却,石礁露尖,便用竹栅将石礁围住,再取尽栅内之石抛出新石礁,即用网兜去掏那活蹦乱窜的鳗鱼。据知情人士说,“抛鳗墩”时碰到鳗鱼交配季节,竹栅内会捕到数十条绞在一起的“鳗柱”,然后一网打尽,场面很是悲壮。
据林洪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有钱的新昌人,不怕路途之遥,坐轿住进隔壁的“新升泰客栈”,特来品尝黄墩港的鳗和海鲜,少住一星期或半月,便油光水滑地乘轿回府。听89岁高龄的善学公说,旧时,新昌民众很看重黄墩鳗鱼的营养,妇人坐月子都用此来进补,还有新昌商人常驻黄墩来收购鳗鱼。
野生鳗鱼
这里还盛产贝类,有牡蛎、毛蚶、角螺、斑螺、玉螺、黄螺、泥螺、海蛳、蛏子、瓜子蚶等十几种,可以说,黄墩港湾是贝类的欢乐家园。
先说海蛳,过去在滩涂上、草丛里随处都是,可拿畚斗笤帚去扫;那黄橙橙的是黄螺,肉质鲜美,粘在石头上,很好捡,现市售40元一斤;还有茅山道头的瓜子蚶,又称花蛤,不但壳薄肉肥花纹艳,并且退潮时在道头旁就能轻易捡到。
“店前王蛎肉滚顶壮”,说的是在店前王村外的滩涂上蛎肉盛产,且壳满肉鲜。
“血滴滴的毛蚶静悄悄的开”,说的是薛岙门前的毛蚶,壳薄含血品质好,只需开水泡上几分钟,血淋淋的蚶肉便成人们舌尖上的美味。
由于是砂质港床之故,薛岙门前的毛蚶是出奇的多。改革开放那时,眼看薛岙门前的毛蚶苗,接连好几年,被福建、江苏的客商一车一车的运走,有识之士深忧资源被掏空,曾强烈呼吁禁止采挖,未得结果。时至今日,那毛蚶还是取之不尽,年年旺发。毛蚶中的珍品,当属薛岙门前的野生银蚶,又称“血蚶”,据说是唐代的朝廷贡品。如今,野生银蚶如若晨星,幸得港畔的丁家、店前王和汶溪周诸村村民纷纷养殖,收获颇丰,再蒙口福。
蕴藏丰富的港湾贝类资源,恰是烧制蜊灰的天然原料,为此,自宋代以来,黄墩港沿岸兴起了蜊灰烧制窑场,丰富的贝壳资源,又给沿海人们增添了靠海吃海的另一个支柱性产业。
黄墩港贝类
据老渔民说,黄墩港原来多海蜇,你只要拿个长柄的网兜,人靠船舷边,就能掏到满甲板的海蜇,可那时的人们不太喜欢吃呀!
在七十年代那会,人们去“赶小海”,沿着丁家埠流向薛岙门的水道上,便随手可摸得号称为活化石的“鲎”。据捉“鲎”的高手们说,当你摸到“鲎”时,通常是一雄一雌两“鲎”相叠,雄的在上,雌在下,如果你只抓雄“鲎”,就亏了,因雄“鲎”个小没肉,那大个的雌“鲎”便会溜之大吉;如果你想一箭双雕,只恐一只不成;唯有先抓住下面的雌“鲎”,那雄“鲎”忠诚愚钝,以死相随,这样才能双双就范。
尔今,黄墩港原生“鲎”几近绝迹,市面上供给的均是外来之“鲎”。
保护动物”——鲎,血液呈蓝色
港湾辽阔,滩涂肥沃,又滋生了一种翠绿鲜美的“苔菜”。每当开春时节,乍暖还寒,人们便迎着寒风,去采“谷雨前苔”。
新苔爽滑细嫩,若放上几个牡蛎、几片笋丝来作汤或作羹,称之“三鲜汤”,其鲜无比;洗净后,滴入几滴酱油,便是可口的凉菜;晒干后的“谷雨前苔”,其价更好,达六七十元一斤。苔菜是长年“下饭”,和着花生米,是下酒的好菜;散上籽麻可下饭,也可用来做麦饼;溪口千层饼名扬四海,其主要原料就是象山港苔菜。开春时节,远在上海、杭州的亲戚朋友,就会过早地前来挽亲托眷订购优质春苔。
苔菜翠绿,是港湾人家的长年“下饭”
港湾的海珍数不清,也道不完,更有名贵的野生虾姑、肉质鲜嫩的竹节虾、洁白透亮的小白虾,还有斑螺、蛏子、泥螺。。。。。。
在港湾,人们“赶小海”的方式千姿百态,多种多样。最简便的是迎着退却的潮水,手推两根用竹杆捆绑而成的网兜,便可车到活崩乱跳的小鱼虾;最原始的方法,取一段小河港,封堵住上游,抽干其水,小鱼虾便尽显眼帘;最休闲的方式,是撑艘小船,带上鱼具和干粮去垂钓;最兴致的是约上几个伙伴,在滩涂上、礁石边去捡海螺;最具收获的要算“放虾塘”,渔民在海涂上垒筑起一个个海塘,习惯称“虾塘”,随着潮起潮落,鱼虾们便在塘里安家,然每隔一二个月放一次塘水,塘口布上网兜,便见鱼虾入兜,待水干后又可捡塘里的小海鲜。通常“放虾塘”来的小海鲜特别肥美,知味的人们都会争相购买。
千百年来,港湾的人们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聪明才智,用辛勤的双手,去接纳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和赏赐。在这里,我们要感恩大海的无私,赞美黄墩港湾的壮丽,还要清晰地去记录过去“赶小海”的那份悠然情趣。

讨海

我可爱的家乡——黄墩港

右下点在看

,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支持

姣阿姨食品

纯手工制作

公益广告

□ 供稿:黄墩古月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