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针灸书,想到姿势摆位,这个很重要,...

今天看针灸书,想到姿势摆位,这个很重要,网上查找,发现这位仁兄思考精密,所以转发一下,以启发同学。
中医的解剖姿势
在研究人体的时候,往往需要描述人体所处的体位,依据这个体位来描述方向,从而确定具体的位置,这样才能准确地定位。
在西医的解剖学上,这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的。其标准解剖学姿势是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而中医一直被认为不以解剖见长,往往忽视了其解剖姿势。中医到底是否存在解剖体位,我们可以通过中医典籍中的描述来了解。
1.中医典籍中的解剖姿势
1.1.唐代以前的解剖姿势
唐代以前的针灸典籍,主要就是《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其余典籍均已失传。而《针灸甲乙经》又是主要摘录《黄帝内经》。其学术思想均一脉相承,其解剖体位自当一致。
《黄帝内经》中对体位的描述,最为明显的是《素问?阴阳离合论》。其中说明了对三阴三阳经的命名规律。其中,“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明显说明了中医的解剖姿势,也是立姿。这与西医的解剖姿势是相同的。但是篇内并没有明确说明手部的体位。我们却可以通过其他篇章的描述推导出来。
中医体系当中,与解剖体位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经络系统,因此我们在《灵枢?经脉》篇中的描述,可以推论出其体位。
在该篇中,足三阳经从头至躯干,以躯干至大腿,从大腿至小腿,均用动词“下”;足三阴经从小腿至大腿,从大腿至躯干,从躯干至头均用“上”。由此可见,该篇中的解剖姿势同样采用立姿,这与《阴阳离合论》的描述相一致。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直立体位时,足部处水平横向的体位。足六经在描述脚掌部循行时,仅在足厥阴肝经用“上循足附上廉”。其余五经均单用“循”、“出”、“入”等动词,而不加用“上”、“下”的方向。可见,篇中单用以上动词时,肢体应处于水平横向,而非垂直的方向。
而据手太阴经的循行描述,胃居于肺之下,大肠之上,可见上身处于直立体位,与足六经描述相一致。而从肩至肘关节的描述是“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其行进方向均为“下”,同时与手少阴、厥阴经关系为前后关系,可见上臂处于肘关节下垂的体位。而至前臂时,是“循臂内上骨下廉”,其动词并没有“下”,而是用“循”,据足六经的提示可知,前臂不是处于下垂体位,而是屈肘的水平横向体位。而“上骨下廉”,说明了前臂的桡骨同尺骨是处于上下的位置,更能表明这点。当人体处于肘下垂,前臂前屈,桡尺骨为上下关系时,(只能是垂臂曲肘,手掌前后相叠的位置)括号内为自己揣摩写的,非是原作者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