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为何临阵杀李牧?看看李氏家族在秦赵布局,换做你也很难放心
李牧,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多次极限操作,于肥之战、番吾之战中两次击破秦王嬴政的战略进攻,以一人之力撑起了赵国危局。可如此良将没有死于战场上,却倒在秦国的反间计下。
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如苏洵所说,正是因为李牧被杀,让秦军得以长驱直入,直接导致赵国被灭。
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灭。
这让人不得不疑惑,临阵换将兵法大忌。此时秦国已经快打到邯郸城下,难道赵王脑子进了水,非要自毁长城才开心?
可当你了解李牧的身世,他的强大实力,以及李氏家族的布局,才会看懂赵王是不得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名将李牧
劣迹斑斑的先祖
李氏家族崛起,源于一场宫廷政变:沙丘之乱。这场叛乱中,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推手便是李氏先祖李兑。
赵武灵王是个颇为浪漫的君主。有天他去大陵游玩。晚上睡觉时,梦见一个美丽少女为自己鼓琴而歌。臣子吴广听说后,觉得自己女儿孟姚很像赵武灵王所说的少女。于是就将孟姚献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果然很宠爱孟姚,将之立为王后。自己退居二线做了主父后,让孟姚所生的公子何继承了王位,是为赵惠文王。
这下,老大公子章就不高兴了。按嫡长子制的规矩,王位本应是属于他公子章的。
颇为不满的公子章,谋划了一场阴谋。
公元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出游到了沙丘。公子章谎称主父要见惠文王,欲将惠文王骗去杀掉,篡位自立。可这些都被相国肥义识破,肥义替惠文王前往后被误杀,使公子章的阴谋彻底败露。
公子成和太傅李兑从都城邯郸率兵平乱,公子章兵败后逃到主父宫。公子成和李兑闯入主父宫,不顾主父阻拦杀了公子章。
罪魁祸首已死,本来这事就算完了。可公子成和李兑担心主父事后怪罪,两人干脆横下一条心,将主父围困在宫中,断水断粮三个月,让主父最终活活饿死。
事后,赵惠文王以公子成为相国,封安阳君。李兑为司寇,封奉阳君。
公子成死后,李兑继任相国,在赵国大权独揽。
虽说新赵王没有追究,但杀死先王的罪行却成为了李兑及其后代难以摆脱的黑档案。
赵武灵王被李兑等人围困而死
李氏家族的惊天布局
要说战国后期,谁还可与秦国一战?
想来就只有赵国。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了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之外,剩下的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
赵国与秦军对抗了30年,让秦军折损70多万人,勇猛堪比平头哥。
如果赵国胜仗再多打几场,团结好战国七雄中的其他五国,问鼎天下也未可知。
可以想见,当时赵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吸引人才的梦想之地。
局势尚未明朗,秦赵都有胜算。
此时的李氏家族,便开始着手布局。
李兑的儿子李跻,生了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在赵国做官,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
此后,李氏家族便花开两朵,分别在秦赵两国发展壮大。
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任陇西守,封南郑公,定居秦国。
尤其值得注意的便是四子李玑,他曾任秦国太傅。而李玑的二儿子便是李牧。
李玑的另外两个儿子在历史上并不出名,想必李玑给他们安排的任务是在秦国接班守住家业。
却让能力最强的李牧返回祖籍赵国,开辟新天地。
李牧果然不负众望,凭借赫赫战功,成为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
秦赵无论哪国坐拥天下,李氏家族都稳赔不赚。
这个选择当然是万全之策,但若行事不周,在关键时刻被人爆料,就会是难以辩驳的污点。
秦国的反间计无疑很好地利用了这点。
赵国的儿子临阵向秦国的爸爸投降,就问你赵王怕不怕?
王翦临阵使出反间计
尾大不掉的李牧
更危险的是,赵王迁渐渐感到管不住李牧了。
一、日渐军阀化
李牧一开始并不受信任。他被派往北方苦寒之地,抵御匈奴入侵。
李牧采取守势,试图让匈奴掉以轻心,然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时间一久,匈奴人果然认为李牧胆小。
但赵国守军们也纷纷埋怨起李牧胆小来。赵王很不满意,找人换掉了他。
此后一年,每逢匈奴来袭,赵军就仓皇出战,结果屡战屡败,损失比之前大得多。
赵王重新起用李牧。李牧看匈奴人已经极为轻敌,便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一举杀死了十几万匈奴兵,导致往后十几年匈奴不敢进犯。
这样,李牧一战成名,得到赵王的充分信任。
军事胜利,让李牧争取到更多的特殊政策:
在军队驻守的代地,李牧不仅能够任命官员,财政收入都为他的军队所得。李牧则拿上这笔钱,重赏将士,广收人心。
这让李牧在代地,具有了后世军阀实行军事割据的雏形。
二、公子嘉带来的分化
公子嘉与赵王迁的关系,就好似前面的公子章与赵惠文王。
据《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王迁之母,本是个下海舞女,可赵悼襄王极为宠幸,以至于后来将嘉的太子之位转给了迁。
整个过程中,李牧曾极力反对。显然李牧是公子嘉的支持者。
赵国唯一可依赖的雄师,居然掌握在政敌手中。这是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
之所以赵王迁即位后容得下李牧,不是心胸宽广,而是因为秦军都快堵到邯郸城门口来了。
这是种剑拔弩张,随时会擦枪走火的君臣关系。
李牧一度令匈奴胆寒
严峻局面
节骨眼上,赵国后院也起了火。
首先是天灾。
代地发生大地震,处处房倒屋塌,地面裂开宽达130步的口子。随后又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当时有民谣唱道:“赵人哭,秦人笑。如不相信,请看地里长不长苗。”
地震加上饥荒,让赵国国力大衰,面对强秦来袭,局势就更加严峻了。
其次是人祸。
就在秦军进攻赵国时,传来一个可怕消息:公子嘉逃到代地去了。
代地,可是李牧的地盘啊。两人要是一会合,军队转而听公子嘉指挥,赵王迁立马就会成为光杆司令了。
而后来的发展,果然就是这样,赵王迁被秦俘虏后,公子嘉在代地做了6年赵王。
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所以当时赵王迁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控制住军队,哪怕是除掉李牧也在所不惜。
赵王迁已经控制不住局面
“恰逢其时”的反间计
秦国的反间计,实在是太“及时”了。
秦王派间谍进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诬陷李牧勾结秦军,想背叛赵国。
倘若此时,有谁再适当给透露下,李牧还有个在秦国当太傅的父亲,一家人在秦国已经生活了2、3代了。
何况李牧的先祖李兑还为了自身利益,干过杀先王的罪恶勾搭。
更要命的是,公子嘉还在外逃,李牧一直还心向着他。
既然赵国已经危如累卵,李牧有什么理由不用手头的大军做筹码,打开前往邯郸的大门?通过父兄的渠道,找秦王去奔现?
亦或是丢下赵王迁,转而跟随公子嘉。
怎么样?这么一推理,传言是不是有鼻子有眼了?
加上赵王派赵葱去接替李牧,李牧还拒绝服从。怎么样,我赵王的怀疑都没错吧?
明末崇祯帝诛杀袁崇焕也是如此。
当时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诬陷袁崇焕,而皇太极火上浇油实施了反间计。崇祯帝便认定袁崇焕已被后金收买,将袁凌迟处死。
——有劣迹在前,加上一点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反间计就这样成了。
因为此时,当事人已经高度紧张了,遇到任何疑问都会被主观放大。
李牧,在劫难逃。
李牧终被擒杀
结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吕氏春秋》中,有个疑人偷斧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把斧子。他想来想去,觉得邻居家小孩嫌疑很大,于是看这孩子走路像小偷,观察孩子神色也像小偷,听孩子说话语气更像小偷。他觉得这孩子所有一举一动都像小偷的样子。
后来他挖土坑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给忘在坑里了。之后,他再看邻居家孩子,感觉其一举一动都正常了。
对于李牧而言,就算有可疑之处,但所有的过错都只是缺乏证据的“莫须有”。
倘若赵王迁先将李牧控制起来,进行详细调查,拿到相关证据,再进行惩处也不迟。
否则仅凭一面之词就妄下结论。等到发现错误时,就会悔之晚矣。
我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
只有时时刻刻保持冷静,不带情绪地行为处事,才能最大可能地减少草率行为,避免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