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番茄点赞,豆瓣打差评,《花木兰》为何水土不服?
《花木兰》即将公映,口碑引起争议。
烂番茄网站给了81%的新鲜度。
在整个迪士尼公主系列真人电影中,《花木兰》在国外的口碑仅次于《灰姑娘》。
国外媒体对它不吝赞美,如滔滔黄河水,连绵不绝。
《芝加哥太阳时报》点评,
太美了。即便是在小银幕看也能感受到它的美。遗憾的是美国观众无法在大银幕欣赏到。好在这是一部佳片,具有令人惊叹的场景和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鲜艳的色调实在耀眼!
《Empire》也点赞,
Niki Caro打造了一部充满大胆新想法、极具战斗感的传奇之作!凸显了刘亦菲的明星影响力。毫无悬念,真人版翻拍大获成功。
《旧金山纪事报》也给了好评。
一部振奋精神的电影,虽然没有按计划上映,但它来的时机堪称最佳。
国外对它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国内观众却觉得食之无味。
在豆瓣网上,《花木兰》只拿到4.9分,超过一半的人给了一星二星差评。
豆瓣热门短评中 ,更多的是对《花木兰》的不满。
或许迪士尼能用《花木兰》俘虏国外观众,但这部影片在国内基本砸了。
银幕中,花木兰战胜了柔然部队,战胜了对自己对女性身份的焦虑,战胜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银幕外的《花木兰》,却不能赢得大多数国内观众的心(我不是说,所有的观众都不喜欢)。
第一时间看完《花木兰》,我为这部耗资2亿美金的大片惋惜。
如果说《花木兰》没有可取之处,我第一个表示不服。
它的立意足够让人尊敬。
在《木兰辞》中,花木兰一直男扮女装,像个爷们儿一样战斗。在最后,她的小伙伴都被震惊了。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种“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设定,其实就是在说,木兰的强大来自于她像个男人,是脱离女性身份后的强大。
换而言之,唯有像爷们儿一样战斗,木兰才取得替父从军的胜利。这个设定也说明,木兰的胜利是男权叙事的胜利,而不是女性个体的胜利。
刘亦菲版《花木兰》的好,因为它改变《木兰辞》中的设定,凸显女性个体的力量。
当木兰像爷们儿一样战斗时,她失败了。当她以真实的自我去战斗,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些胜利不仅仅是武力的高人一筹(影片加入一个气的概念),也有智力上的比拼。
因为这个设定,《花木兰》真正凸显了女性的自我独立强大的一面。
这种表达很新鲜,是影片的精华。
糟糕的是,导演妮琪·卡罗找到好立意,却没能为这个立意提供让人信服的推理和论证。
为了让木兰完成自我觉醒,影片用了两个生硬的情节。
其一,木兰被女巫射杀,醒来后放弃女扮男装。
这种被杀后重生的设定,在动画片中尚可,在真人版中很拧巴。
其二,女巫帮助木兰打BOSS,女巫被射杀。
在此我要心疼巩俐,演了一个实力王者,智商青铜的角色。
作为被男权社会压抑的强者,女巫可谓黑化后的木兰,她推动了木兰的觉醒,死得却如此潦草 ,完全沦为工具人。
这两个情节设定,倒是符合迪士尼的一贯水准,将《花木兰》的故事变成了三岁小孩才会信的童话故事。
同一部电影,大家的评价不一样,见仁见智,这无可厚非 。
《花木兰》在国内的评价不太行,并非国内观众口味刁钻,而是妮琪·卡罗的能力不行。
如果拍个福建土楼,强调孝道就是书写中国故事,那么我养盆君子兰,也能成为君子吧。
妮琪·卡罗在影片中犯了堆积中国文化符号讲中国故事的毛病。
她根本不懂中国文化,比如影片中出现这种可笑的对联。
小细节不能打,大的叙事逻辑也经不起推敲。
比如说,木兰从军的行动逻辑是孝道驱使,不认输是为家族荣誉,依旧是孝道观念。
▲简体字让人很出戏
为此,影片还让木兰在离家后祭拜祖先牌位。
祖先牌位固然很有中国特色,但出现在影片中却让人感觉尴尬。
因为牌位是男权的象征,呈且字形,是男根的象征(郭沫若持此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大)。祖先牌位本就是男权的标志,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没有牌位。
木兰从军受孝道驱使,同时也是对男女平权的追求。她证明了婚姻不是女性争取荣誉的唯一方式。
男人可以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而木兰追求的男女平权,本身是对男权的一次反抗。
让一个平权主义者去跪拜男权,《花木兰》的情节设定和立意貌合神离。
这应该是妮琪·卡罗对中国文化不熟悉造成的恶果。
同样是拍祖先牌位,李安就做出了示范。
《卧虎藏龙》中,玉娇龙闯荡江湖受挫,去找俞秀莲。
此时俞秀莲正在给亡夫(未婚夫)孟思昭的牌位上香。
这个镜头真厉害,它在表示即便孟思昭去世,依旧占有俞秀莲的身体。
她和李慕白爱而不得,对李慕白私奔的暗示装聋作哑,恰恰是牌位压抑了俞秀莲的爱。
牌位是男根的象征,是男权文化的表达,李安能懂,妮琪·卡罗不明白 。
所以,她会认为木兰不服输是为了家族荣誉。
然而,这个家族荣誉本身也是木兰对祖先牌位公信力的无条件认可,是对男权文化的俯首称臣。
另外,凤的设定非常让人出戏。
它像个吉祥物一样,为木兰打鸡血,燃烧她的熊熊斗志。
然而,凤是雄鸟,和祖先牌位一样,也是男权的标志。它们不是平权的支持者。
妮琪·卡罗不明白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将其化敌为友,让影片变成了大型尴尬现场。
如果有人爱刘亦菲的颜值,《花木兰》依旧值得看。
不过,一部影片只有明星魅力,只是明星制的胜利,而非创作者的成功。
说到底,《花木兰》还是玩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