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客卿制度是怎样的?
客卿是战国时秦国任用外来人才的一种制度。秦国地处西方,不在当时的中原文明国家之列,被看作是一个蛮荒之国。然而,就是这个蛮荒之国,抱负却很大,时刻梦想着向东方扩展势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秦王广罗六国的贤才,用种种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能到秦国来任职。
从六国来到秦国的优秀之士做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秦王的赏识后,直接授以高官厚位主持国政。如商鞅就是在宦官景监的推荐下,直接由秦孝公授以左庶长之爵,从而展开变法的。秦国的军功爵分为二十级,左庶长为第十级。自左庶长以上直至第十八级的大庶长,都是卿大夫,也都是军将。大庶长就是大将军,左庶长就是左偏裨将军。
另一种则是先拜为客卿,然后再升迁为正卿或相。客卿是秦王的高级顾问,不是正式的官职,但可以参与商讨国家大政。由客卿拜为正卿或相,必须统兵参加过征战,并立有军功才行。这就是秦国的客卿制度。
秦国通过大量放手使用客卿,不仅弥补了人才的不足,而且使秦国成了人才济济的人才大国,秦国不仅客卿之多冠于各诸侯国之首,而且几代首辅丞相、统军将帅均出自客卿。百里奚、商鞅、吕不韦、李斯、蒙氏,一代一代的客卿高居显位,秦国的客卿制度无疑为实现富国强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客卿制度的实行,也无可避免地与秦国旧贵族产生尖锐对立。客卿集团前仆后继地以秦王为权力核心与旧贵族进行夺权斗争,逐渐壮大,形成一个很有分量的强大利益集团,并逐渐占据上风,把秦国旧贵族势力排挤到了边缘。秦国的法制也是这样在一代代客卿与旧贵族的斗争中经受考验并巩固下来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