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今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脾胃论》李东垣
组成 柴胡45克,炙甘草30克,黄芪30克,苍术30克,羌活30克,升麻24克,人参21克,黄芩21克,黄连15克,石膏少许。
用法 上药切碎,每服9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及诸果,怕损伤阳气。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功用 补气升阳,泻阴火。
主治 饮食劳倦,脾胃损伤,阳气下陷,阴火上乘证。表现为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脉迟缓。或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或脉兼洪大,心热而烦,肌肤灼热,面如火撩;或脉兼浮涩,精神少,短气,气高而喘,咳嗽气短,皮肤不任风寒;或脉兼弦脉,往来寒热,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胸胁痛,苦舌干,淋瘦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或脉兼沉细,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立地,骨乏无力,睾丸冷,呵欠,多尿,腰脊痛等症。
加减 如脉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此为邪偏盛,加平胃散;如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搞,头发脱落,加黄芪建中汤;如脉虚血弱,加四物汤;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加四君子汤;如口渴,或小便滞涩,或小便赤、黄、多、少,则从五苓散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以化气生津而利小便;如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枝以固卫气;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白芍药、人参;如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中满或见腹胀者,加厚朴。
方论 本方所治证是因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导致阳气陷,阴火上乘。治宜补益脾胃阳气,升阳举陷,泻阴火。
方中柴胡分量最重,以升下陷之阳气为君药。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升阳固表;苍术、羌活燥湿,湿祛则不再蒙蔽清阳,脾阳自升,共为臣药。佐以黄芩、黄连、石膏苦寒以泻阴火;惟恐柴胡一味升阳之力不足,加升麻升阳举陷为使药,助柴胡以升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使脾胃气虚得补,清阳得升,阴火自降,则诸症自愈。
近代研究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脾胃脾胃功能, 根除Hp(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急性、可逆性的病变。发病原因多系过度抽烟、酗酒、饮用咖啡、长期或大量服用水杨酸类、消炎痛、皮质激素等化学药物;或饮食过烫、过冷、过于粗糙的刺激食物,或急感细菌等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急性溃疡和出血等病变。临床表现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吐血、便血等。
急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辨证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阴亏虚、淤血停滞、脾胃虚寒等型。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表现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
案例:根据《四川中医》2002,(12): 26, 秦嘉报道:11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汤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照组服用西药鉍剂、阿莫西林、甲硝唑,后进行胃镜、Hp根除率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60例,治愈46例,有效9例,未愈5例;对照组50例,治愈21例,有效17例,未愈12例。
处方:柴胡、黄芪、苍术、羌活、石膏各16克,炙甘草、升麻、人参、黄芩各10克,黄连8克。
临症加减:阴火盛,表现为灼痛、泛酸、大便塘泄、臭秽不爽,加公英、虎杖、茵陈、板蓝根、败酱草、乌贼骨等;气郁胀满疼痛,加威灵仙、三七、荔枝核、鸡内金、青皮、元胡、佛手;气阴两虚,面黄神疲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莲子肉、白芨、云苓、百合等。水煎服,每日2次。
编者案例
最近的一次幽门螺杆菌治疗案例:用本方化裁治疗胃痛伴头痛12儿童, 服3 剂症状减轻,6剂痊愈,10 日后康复出院。处方:柴胡 10 克, 苏叶10 克,藿香10克,荷 叶10克, 党参10克,白术10克, 陈皮10克,半夏10克,甘草 6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栀子10克 。 水煎2次合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