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茶阳 儿时记忆 | 漫心谷
小的时候,经常问人家茶阳为什么叫“茶阳”,“阳”是“太阳”的“阳”吗?到现在为止,我真的还没有搞清楚“茶阳”到底为什么叫“茶阳”。不过呢,茶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都是大埔的县城,是重要的航运通商港口,上通福建,下达潮州。茶阳的“阳”应该是指在水北的意思吧,有人说“茶阳”就是“茶山之阳”的意思。
茶阳的太平路、新马路、高坝街、柳树街和去市场那条的那条街(一直不知道叫什么街)现在看起来是比较破败的了,基本上是解放前的建筑,房子大部分是公房,小部分是私人买下的。在茶阳街上,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回忆,因为那是家乡。
转了一些图片过来,写下的是自己的儿时记忆。
1.《搬运站大门》
曾几何时,这里车水马龙,一辆辆拖拉机拉着几十部板车鱼贯而出。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上演的繁忙景象,代表了茶阳作为商业、物流业区域中心的鼎盛时代,空前绝后!
这应该是在建设路的,以前舅公从沙场下班回家要经过的地方。应该有10年没有去过那了,记得小的时候去到镇上,舅公就会在傍晚的时候带我到大沙坝去玩,没有贝壳拾,我们专拣漂亮的石头。
2.《老公路》
儿时看起来很宽阔的公路现在却觉得很窄,怎么都回想不出,当年那些来来往往拉煤炭的大卡车是怎么通过的?忽然一阵风刮起了尘土,就像煤车扬起的尾尘,恍如回到少年时。。。
这条路是太平路后面那一条,连接旧建设路和尿角的那条路。以前骑自行车经过的时候,总要先检查轮胎的气会不会太饱,不然就颠得太厉害了。初中同学瑶就住在这条路的一头,旁边有卖豆腐干和腐竹、日用品、饲料和农肥的店铺。
3.《太平一路》
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景象,这条路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太平,只不过那些不太平我全都是道听途说的。这里现在是很安静的一条街道。
虽然我不是镇上人,但是这里也有很多回忆。奶奶的父母以前就住在这条街上,就是挂红灯笼那家的旁边。小的时候是害怕吃鱼的,因为鱼刺是防不胜防的。那一年我应该只有3岁多吧,奶奶带着我到镇上外曾祖父家,她出去办事了,中午的时候我跟两位80多的老人一起吃中午饭。桌上的菜我只记得有鱼,我就问:“你们不怕被鱼刺哽到吗?”外曾祖母说:“不怕,你小心一点吃不会哽到的。如果真的哽到了,就喝一小勺醋,醋会软化鱼骨。不能因为怕被鱼刺刺到就不吃油营养的鱼。”就在那一餐,外曾祖母真的被鱼刺哽到,外曾祖父马上就拿出白醋、漱口杯来。
那时候不懂这是两位80多岁的耄耋老人风雨相随的默契,不懂这叫“相濡以沫”,但是从那以后我喜欢上吃鱼,不管是多刺的鲢鱼还是鲫鱼、鳙鱼,或是其他正常的鱼。
4.《高坝街口》
图中左边的两间店以前是饮服公司的饭店和理发室,2毛钱加2两粮票就可以吃一碗面了,理发店最忘不了的是那块“牛帮皮”,明晃晃的剃刀在上面蹭来蹭去,看起来好象把刀磨快了,但镇上的男孩子都说割到后脑勺刮起毛来还是照样疼痛。
高坝街,应该说只要是茶阳人,不管是镇上的还是村里的,全镇人都知道的地方,甚至是几代人熟知的地方。小时候,每次到镇上必定要到的地方就是高坝街,不是因为姑姑住在这条街上,而是必须要到这里采购生活用品。这条街上的店铺包含了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穿的,全都有,还有街中间那间诊所,那个那时候的中年医生,就是他帮曾祖母做了一全副的陶瓷烤牙。
在这条街上还有爷爷喜欢吃的带鱼和咸鱼干这些干货,每年过年之前一定会到这里订从潮州运来的爆猪皮,这也是爷爷喜欢吃的。还有,小时候喜欢吃这里号称当时全茶阳、全大埔最好吃的笋粄。
5.《绕角》
基督教堂那条街也是太平路的一部分,别名好象是“尿角”,由来据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太宁来的乡亲到茶阳街挑居民的“农家肥”,一般在此处聚集和歇息,久而久之便有了“尿角”的别称。
这张照片应该是新马路拐弯的地方,真正的尿角应该是这条路尽头左转、右拐、再左转,那里以前有个加工厂,有卖豆腐渣的,就是在瑶他们家附近。而照片上这条街最多的是卖药材的。
我家刚好就是在太宁,小时候曾祖母跟我说过,以前,真的是很久以前,我也不知道遗失的文明——小镇茶阳那时候解放了没,反正很久以前,我们村的人,要走“3埗”<15里>的山路到这个地方挑肥。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条路只是普通的省道,到高中的时候就修成了国防道,现在路程是5-6公里。
6.《城南人家》
这个地方我应该是从来没有去过的,所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想城南应该是在离大埔中学不会太远吧。
7.《父子进士牌坊》
这是在大埔中学正门前的牌坊,不记得是乾隆年间的还是嘉庆年间的了,总之是历史文物,比孔庙好多了,因为文革的时候孔庙消失了。 我的中学时代与埔中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那里不太熟悉、不大了解。不过,我知道,只要是上学的时间,那牌坊底下总是停放着密密麻麻的自行车,旁边偶尔会有几辆摩托车——镇上的学生总是骑自行车去上学,而不少老师也总是骑着摩托车去给学生上课。
其实,埔中曾经辉煌,埔中是国民党元勋邹鲁创办的,埔中也曾经是梅州市的重点中学,也曾经有不少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该是03/04年吧,埔中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
8.《街边肉档》
小镇悠然安宁的氛围让人很舒服,岁月的划痕布满建筑,斑驳的墙体更令人怀念过去的时光。
我在想这是在哪里?有点像埔中那边的学前路,但我知道不是,同学跟我说这是在“土头岗”,就是从村里到镇上必经之路。不管怎样,这确实是小镇特有的风情,也难怪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到大埔、到茶阳自助游,体验那许多地方已经消失的悠闲。
9.百货大楼
以前买东西必去的地方~~~
小时候买衣服、鞋子、被子、灯泡、单车气嘴的那条小软管、电筒这些东西肯定要来的地方,真的是百货大楼来的!后来破败了,就越来越少去了,现在回家机会少,去镇上的机会就更少了。不过还是挺怀念旁边那个华侨冰室的,还有电影院前面的那些小吃档,有笋粄和肉丸,呵呵呵呵。。。
10.《新兴旅社》
令人难忘的是那辆板车。。。
11.《基督教堂》
这应该是在茶阳中心小学附近的那个新教堂吧。
12.《大喇叭和燕子》
最近到处发洪水,不由得想起茶阳街头那屋檐下的大喇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乐一出,大人就烦,小孩却开心:唔使读书,还可以撑竹排......
茶阳曾经是个多水的小镇,以前几乎逢水必涝。中国是98洪灾异常严重,而茶阳近20年来最严重的应该是96年的8.8洪灾,那一年连地处高处的我家门前都上水了,我念的中学那校舍都被淹到2楼了,几年过去那洪水来过的痕迹都还在泛黄的墙壁上留着。
13.《柱墩》
以前每天清晨,孩子们都是匆匆喝碗粥,然后就在无数的柱墩之间穿行上学
遗失的文明——小镇茶阳
14.《晨曦》
除非是夏日正午,阳光一般很少找到街道,所以总感觉长街是那么地幽深。。。
呵呵,这是现在的高坝街,早已没有了以前的繁华了。现在最热闹的地方应该是市场附近了,上桥关和下桥关之间的那段大华路吧。
15.《棚上》
离开茶阳后有几年,总在黑暗的地方都箭步如飞,旁人有点惊奇问何故,笑答:茶阳人眼尖!实则是长期锻炼出来的,还有一招就是上下楼数梯级,记住了梯级多少,不用开灯照样冲上楼,。。。
所谓“棚上”就是指楼上的意思,茶阳街上人的“棚”跟英国人的floor是一个意思,连接地面的那一层不是叫“一楼”,叫“棚下”,上了楼梯才叫“棚上”,上一层楼梯叫“一棚”,高坝街的房子一般都是“四棚”高的。我很少在镇上留宿,所以,我是很害怕上“棚”的,因为看不见,采光不好。
16.《工农兵旅社前的“老大”》
“后生仔”走路姿势夸张,有点象港片的“老大”,可气又可爱,新的一代胆大、敢表现,一点不“畏事”。。。
这条街应该就是市场附近吧,不大记得了。
17.《柳树街》
记得当年在这条街上卖的“碌水粄”好吃,还有刻印的老伯、“海燕”影室,后来开始有录磁带,也在这条街。。。。
沿着照片上这个转角过去就是“柳树街”,有两家照相馆,我的第一张身份证的照片就是在“海燕照相馆”拍的,但是爷爷喜欢去对面那家“国营照相馆”。每次都会到这条街上买馒头、包子和酵粄,因为村里几乎没有这些,有的都不好吃;也会到这条街上买斗笠、畚箕和簸箕。
18.《日杂店》
看到“畚箕”,想起儿时的顺口溜调侃:ABC,脚头加苯箕;先生教我读书,我教先生捉野猪,得闲时整理一下,好笑。。。
19.《何旋记》
精美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述说一段历史繁华。
20.汀江大沙坝——狮子口
21.夕阳下的水牛
看着这些照片,这些古老建筑和记忆的照片,思绪万千,让我想起那句话:“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候有多么美好,而是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是啊,曾经我拥有骄傲的资本——年轻,纵然在别人眼里我仍然还有大把的资本,而我却已经在这里怀旧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