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妇科:
中医理论对阴道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带下异常,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安的属于“阴痒”“带下病”范畴。《景岳全书.妇人归》:“妇人阴痒者,必有阴虫,微则痒,甚则痛,或为脓水淋漓,多由湿热所化。”
本病多由内因,外因而致。内因脏腑虚损,或肝肾不足,阴血亏损,阴部失养,阴亏血虚生风化燥而瘙痒;或因脾虚生湿,日久化热,湿热下注。外因多见会阴损伤,外阴不洁,虫毒侵蚀;或久居阴湿之地,湿久蕴热,湿热生虫。
现代人的生活跟古代有很大差异,现代的生活习惯、某些药物等易于导致阴道菌群紊乱,加剧阴道疾病的发生。
九、中医常见证型及治则
(1)、常见证型
肝经湿热证;
湿虫滋生证;
肝肾阴虚证。
(2)、治疗原则
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滋补肝肾,清热止痒。
“治外必本诸内”,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
十、中药内治——肝经湿热证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黄赤,伴有臭味,阴部瘙痒,甚则灼热,心烦不安,口苦口粘,胸胁胀满,尿频尿急,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当归、泽泻、生地、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柴胡、甘草+苦参、萹蓄; 茵陈。
加减:阴部奇痒+地肤子、白鲜皮;阴部肿痛+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尿频尿急+虎杖、鱼腥草、竹叶;烦急易怒+黄连、丹皮;混合型感染+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大便秘结+生大黄、枳实;腹泻+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赤带有臭味+椿根皮;病久不愈,或热久伤阴,口干,部分黄腻苔剥脱+知母、沙参。 十一、中药内治——湿虫滋生证
主证:阴部瘙痒,如虫爬行,或有灼热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心烦少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通草、滑石+百部、萹蓄。
加减:阴痒甚者+苦参、地肤子;伴尿频尿急+淡竹叶、生甘草、鱼腥草;阴肿明显+土茯苓、银花藤;腰膝痠软+桑寄生、菟丝子;抗白色念珠菌 + 茵陈、百部、黄柏、黄连、白鲜皮、虎杖、知母;抗滴虫 + 蛇床子、补骨脂(增强乳杆菌产酸力)苦参、百部、白头翁、黄柏、川椒、青蒿、仙鹤草、大黄、乌梅(影响乳杆菌)。
十二、中药内治——肝肾阴虚证
主证:带下色黄,或有赤带,量少较稠,阴中灼热,瘙痒疼痛,阴户干涩,头晕耳鸣,潮热汗出,腰酸膝软,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清热止痒。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知母、黄柏、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茯苓+夜交藤、白蒺藜。
加减:阴痒不安+白鮮皮、蛇床子;腰酸膝软明显者+龟板、枸杞子;阴道干涩 +枸杞子,菟丝子,蛇床子;大便秘结+玄参、瓜蒌仁;潮热汗出+生牡蛎、浮小麦;心烦易怒+栀子、竹叶;夜寐不安+珍珠母、莲子心;带下色黄有味+蒲公英、土茯苓、车前子;赤白带下+椿根皮、旱莲草。
十三、中药外治——常用方剂
黄柏20克,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15克,川椒10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