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为“犯错被罚”的代名词,如何让孩子热爱它
【家教智慧 第764期】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上三年级的贝贝回家对妈妈说:“教室的暖气片底下真是太脏了!”
妈妈问:“你怎么知道啊?你到那底下干什么?”
“打扫卫生啊!”贝贝回答说。
“那你在家怎么不打扫卫生呢?”妈妈问。
贝贝眼一斜,头一甩,说:“在家我又没犯错误,凭什么打扫卫生啊!”
当下,我们的许多孩子不爱劳动,学校里安排打扫卫生之类的劳动时都是极不情愿,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对于此种情况,我们给孩子的定义是“懒”,经常有老师和家长发慨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太懒了!”
而开头故事中的贝贝告诉我们,孩子们不愿劳动,不想劳动,不仅是懒,更是他们认为“劳动不是一件好事”。
现实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劳代罚”现象非常普遍,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如迟到、没完成作业,就会被罚扫地、罚拖地、罚洗衣、罚擦黑板等是大人惯用的“伎俩”。此种情况下,在孩子头脑中,劳动自然就变成了惩罚的代名词。因此,无论你在台上如何声嘶力竭地大讲特讲,“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劳动最光荣”“要热爱劳动”,但孩子早就不再信你那一套,“犯了错误才劳动”就摆在那里,他如何再相信你讲的“劳动光荣”?
所以,让孩子热爱劳动,首先我们的教育要“言行一致”,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坚决摒弃“以劳代罚”的错误做法。孩子犯了错误,可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绝不能“以劳代罚”。相反,要对热爱劳动,劳动积极、劳动过程表现好、效果佳的孩子与“考试第一”并列对待,甚至把劳动作为“高级奖品”,某些劳动只有品学兼优的同学才有“资格”去完成。诚如是,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真光荣”不只是嘴上喊得空洞口号,挂在墙上的宣传标语,而是转化成一种坚定的内心信念,真正把劳动当成是应该的、必须的、光荣的,让劳动成为流尚在血液中的一种自觉习惯!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