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去“做文”
【第160期】满分作文密码(3)
带着孩子去“做文”
童稚真言: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树上的苹果熟了,红红的耀人眼,桔子变得黄橙橙的,可爱极了。还有葡萄也变甜了。石榴也能吃了……秋天的果实真多。
秋天的风真凉快,把变黄了树叶吹落下来,像在空中飞舞的蝴蝶。
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玉米成熟了,花生也成熟了,人们可以吃花生了。
秋天也可以去田里去捉蛐蛐和蚂蚱。
秋天真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大写意”不是好作文
上面是一篇学生的习作。
单从“作文”角度来讲,这篇作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也算得上一篇好作文。
但细看作文的内容,则就不那么乐观了。
作文只是叙说秋天里有苹果、桔子、玉米、花生,但并没有描摹出他们在秋天里的模样;
虽然说到了捉蛐蛐和蚂蚱,但并没有写如何去“捉”……
因此,这里所谓秋天的美丽是朦胧的,快乐是空洞……
再说,在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果园,更不要说看见不适合我们这里种植的桔子了?而葡萄,秋天来临的时候,早已是果尽叶黄了……
班里其他同学的作文,大抵如此,都似一幅幅“大写意”的山水画,“远看秋天果实硕满,近看秋天模糊一片”。我找来学生,问他们在哪里看到的桔子、葡萄、玉米、花生?什么时候捉过蛐蛐和蚂蚱?同学们的回答倒非常干脆:“都是在市场上看到的,至于蛐蛐和蚂蚱根本没见过,更别说捉了!”有个同学更加坦直:“我的作文,全是编的。”“为什么要编?”“我们又没有见过秋天,不编怎么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难写无践之文
“没有见过秋天!”孩子们说得没错,他们早晨起床就去上学,在学校里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放学回家,要完成一大堆作业,几乎没有丁点的闲暇时间。双休节假又被赶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更加之近年来的安全问题,使得“春游”“秋逛”,对孩子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孩子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触自然,在他们的头脑里,春夏秋冬就只剩下从书本中读来的柳树抽绿、燕子飞来、苹果笑脸、庄稼金黄之类的空洞描述,然后再加上几句“美丽、快乐”的苍白词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没有见过秋天”,能编出这样的秋天来已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我们北方是不是生产桔子,葡萄是不是在秋天才变甜,孩子没见过,不了解,如何再强求他们……
领着学生去“做文”
要让学生学会写作,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对现实进行 “记录”。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国家大师钱穆先生就为我们树立了“写实”作文的典范。钱先生欲让学生作文,总是先让他们“临境”,然后如实记录。
一次,钱先生带学生到效外松林“写生”:“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自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然后又提醒学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听毕,钱先生指导学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
如此作文,学生有景可记,有感可发,言之有物,内容丰实,自然地把握住了细节运笔之“道”,绝然不需要再面对空壁的瞎编乱造。
如此作文,学生兴趣盎然,其乐无比,把作文当成“一大乐事”。
结语:作文不过是生活的刻录机
钱穆先生的带着学生去“做文”的做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作文并不神秘,作文更不燥,作文就是生活的刻录机。描摹出自然的春夏秋冬,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真情,才是作文的本来要义!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向钱穆先生学习,引导孩子走出书屋,亲近自然,拥抱社会,在生活的亲身实践中,记下他们目睹的美景、耳闻的乐声,录下他们带有体温的言行,让孩子们笔下的“人”是他们接触的“真人”,笔下的“天”是他们头顶的“真天”……
暑期到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珍惜这个美好的时段,带着孩子去“做文”……
(相关参考文章:孩子自己的故事才精彩)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