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上大播量(30-60斤/亩)优点与缺点?

数天前,与群里朋友交流小麦生产相关话题时,朋友们提了这个问题:目前小麦生产上实行大播量(30-60斤/亩)的优点与缺点?你的建议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论您干的是小麦育种还是小麦生产、或是营销,都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且越来越绕不开了,它该值得我们加强关注了!

关于小麦生产的大播量,我早前写博文讨论过这些相关问题,且有这样的预测:小麦种植的大播量,一时半会不会终结,甚至还会以一种习惯的种植模式被固定下来。

小麦种植的大播量,我觉得最早应该“起源”于北部冬麦区。因为,北部冬麦区气候的较为恶劣,譬如干旱、多风、寒冷等,特别是结合秸秆还田的秸秆增加和较粗放的整地播种质量问题,让较大播种量弥补了小麦播种和越冬环节中的各种不足,在不增加其它投入时,小麦光凭借着大播量也能够拿到不错的产量。但2000年后我发现,大播量不光是发生在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的很多地方也都热衷于大播量了。

2013年的小麦播种季节,我在河南漯河小麦播种现场遇到了一个当地农业局干部,在谈到大播量,这个干部是非常支持的,甚至都听不进我讲的“适宜”播种量的各种依据和好处,最气人的是他给我讲的这些——当地的大播量不是谁倡导的,而是农民自发的行为,农民通过大播量得到了好处,我们也就顺着农民的来了。有时,即使是我们同你一样说的对、说“适量”播种有多好,都没用,完了(liao)农民有一句话等着你,就是:“听你的少播,减产了你负责赔吗?”

当时,这位农业局干部也把这个问题推给了我:“听你的少播,减产了你负责赔吗?”

我不赔!或,我也赔不起。

所以,自那以后,我很少再说“适量”播种有多好,和什么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种量之类了!

当我也顺从或默认了农民大播量的做法后,我也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就是育种性状上对株高和茎秆强度的强调和调整;第二是奔着小叶、小夹角及紧凑株型的强调和调整;第三是找到了近些年一些品种在大播量下容易推广的依据,譬如百农207、囤麦127、鲁原502等,这些品种群体结构都有自我调节能力强,在大播量下穗数不过分的多、单穗重表现较高的特点,所以它们在最近那些年,推广效果好,表现也不赖。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不是所有的品种类型都适合大播量。譬如,那些植株较高、分蘖成穗过高,茎秆较软较细、叶片较大的类型,那些一些见密就秃尖、退化小穗小花就严重发生的不“耐密”类型。

下边就是我对开始时那个问题具体的解答。

大播量的优点——①小麦产量基础的基础就是穗数,而大播量就是保障单位面积有基本穗数的直接措施;大播量可以弥补小麦整地和播种质量的不足,同时还能够适应较恶劣环境,也更适合越来越粗放的种植农业;看着地理麦苗多农民心里舒坦,因为农谚有“稀麦稠豆坑死人”的说法。

大播量的缺点——①首先是增加了种子的使用量,费钱;大播量往往造成田间群体过大,株间环境郁闭,给病虫害和倒伏发生制造了条件,同时也会造成品种的孕性变差,品种缺位混杂率增加;大播量会降低籽粒和粮食营养品质;增加肥料和水分消耗,有悖于节能种植。

关于小麦生产大播量,我的建议是:①大播量也没必要过大,一般每亩30~40市斤的播种量就已经不少,关键的还是要适当的把地整得好一点,墒情足一点,让出苗好一点;品种类型要选择茎秆矮一些,抗倒伏性能好一些,耐密性强一些的品种类型为好;适当控制前期肥水,小麦拔节肥水要依据群体表现后移;④提倡对小麦病虫害的早治和盲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