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你的善良,伤害

行善积德,是国人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慈善意识的增强,富裕起来的人们都热心做慈善,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行善,如何才是真正的善举。一些单位和个人只顾捐献者善心和爱心的培养与宣传,大张旗鼓地给受助者拍照,然后发到朋友圈,甚至上传到网上,以获得众人的点赞,却没有考虑到受助者的心理感受,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

多年前春运期间,我曾跟随绿皮列车采访,遇见乘务员正组织乘客给一名重病的农村儿童募捐,我交给组织者几百元,转身走了。当时乘客大多是一元、五元、十元地捐,可能我捐得多一点。过了一会,那个组织者找到我,且带了两名那个生病孩子所在的地市的记者,他们先问我名字,然后让我面对镜头说几句话。我对那两名记者说:“你们把镜头关起来,我和你们聊聊。 ”

等他们合上镜头盖后,我说:“我也是一名记者,但我更是一名母亲。我不希望重病儿童好起来后,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我们现在对他的帮助,是出于自愿,不求回报。祝愿他好起来后,能轻松快乐地成长。希望你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战胜病魔,但不要把众人对他的帮助加以放大,使他和他的家人有心理负担。 ”两名记者听了,十分认同我的看法。

德谟克利特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 ”

对于很多懂事的孩子来说,贫困是他们身上的伤疤和心中的痛,绝大多数贫困生都不希望把贫困身份在学校公开,因为一旦公开,贫困生在得到经济救助的同时,往往也失去了乐观自信和从容坦然。

记得有次一名企业家朋友想捐助几名贫困生,让我联系,我联系了一所大别山小学,他让我陪他一道去看看。路上,我对他说:“你捐资助学是一种了不起的善举,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要和孩子合影,不要让孩子面对镜头,悄悄把钱交给老师,让老师以奖励的形式转交。”

到了那所希望小学,我把原话对所有陪同的人重复了一遍。因为那位企业家想见见那几名孩子,班主任把他们带来了,我们和孩子聊聊学习,大家都没提捐资助学的事情,后来老师就把那些钱当成各种奖励分期发放给他们。以后那位朋友捐款,老师一直如此发放。

之所以提倡如此做,是希望那些懵懂的孩子不因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小小年纪就明白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知道了自己的贫困而产生自卑,只希望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无所顾忌地学习、欢笑、玩乐、奔跑……

行善,应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和救人济世的美德体现。因此,帮助别人更应该善解人意和温情守望。

有善心固然好,但一定要保持善心原有的味道,不伤害别人的自尊才是真正的善良。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穷人的同时,伤害他们的自尊,尤其是一个孩子的自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