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悲切
不悲切
时至春末夏初,便想着去采桑葚,只是今年特别,一开始抱着“少走动”的想法,尽量不出门,之后又一再拖宕。不料季节不等人,及至果真成行,到了采摘园,却又扑了个空,比去年的遭遇还“惨”。去年虽说也误了时节,总算还可以在硕大的桑叶间寻摸到一粒粒紫红的香甜,差强人意地过把瘾。今次来,就没那么幸运了,园主人已然把桑枝砍了,只留半尺来高的树桩,想必是让桑们重生枝条,孕育来年新的收成。好在园道上葡萄藤蔓依然虬走,绿荫甚浓,小径旁的石榴花也开得火红,颇有风情。
既然到了地头,不负晴光如许,便信马由缰随意走走。从采摘园出来,驱车向南,是“七里风光堤”。马山又称“马迹岛”,为太湖名胜大岛之一,介于无锡、常州之间,建制几经演变,曾单独设区,今属无锡市滨湖区,地以风光旖旎著称,是为旅游胜地;工以生物制药见长,颇具产业特色。马山原是纯粹的湖中之岛,上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填土为圩,大道相连,便成了半岛,其东北侧建有“十里明珠堤”,面朝太湖的南边又建有“七里风光堤”,均水岸亲近碧波荡漾,沿线可见树木参差,端的美景天成。两道长堤镶围之中,便是马山新镇、古竹老街和闻名遐迩的灵山景区。
驾车行进在七里风光堤上,大道南边便是浩淼太湖,湖岸线上簇拥着成片芦苇,在初夏的晴阳和风中簌簌摇曳,波涛涌动般地壮观。时近端午,芦叶正是包粽子的极好材料,江南人称之为“粽箬”,人们不免停车下鞍,走进湖滩,钻进芦丛,采个新鲜。在物质生活渐渐丰厚的今时今日,人们不虞温饱,缺少的正是久违的野趣。大自然曾经给予时,或许并不在意上心,一旦失而复得,却是孩童般地由衷欢喜。
同行人们在湖滩上采摘粽箬,我便和湖滩上一帮穿着工作服的当地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他们就住在湖边的村落里,时代变迁,耕种了千百年的田地改作禅林景区,他们便成了“失地农民”,政府给生活补贴,还安排工作,他们这一拨目前所做的就是抽取湖水中的蓝藻。天气渐热,江南夏秋季节多为东南风,因此整个太湖的蓝藻都会飘浮涌流到地处湖面西北角的这边来,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浓稠液汁般的蓝藻抽取出来,再用罐车运走,运到哪里去,去干什么,就语焉不详了。工作量不是很大,但整天和泛着恶臭的蓝藻打交道,总不是件赏心悦目的事。许是平日里工作刻板枯燥,他们与我居然聊得很有滋味。
采罢芦叶,我们继续前行,路旁有一座“凤谷山庄”,便开车进去瞧瞧。据介绍,山庄占地200亩,目前正策划投资兴办一个大手笔项目,在灵山大佛的正南方向,做一片一年四季都金光灿灿的巨型“佛印”景观。灵山景区自建立以来,从大佛、到“九龙灌浴”、到梵宫、到拈花湾,几乎做什么成什么,每一项都先声夺人,惊世骇俗,深得世人赞叹。所以,打此招牌,想来也是应声者众、前景看好。只是今年情况有些特殊,要短时期内再得滋润,恐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过,咱是走过路过打酱油的,不必咸吃萝卜淡操心,因而仅是随意听听、散漫走走。山庄里有枇杷园,正当成熟收获时节。得了应允,便进园采摘,现吃不要钱,装满一篓(标准5斤),要价80元。那枇杷为白沙品种,个大,皮黄,肉白,甜而不酸,肥而不腻,是为良品。看园的老人性情温和且好客,一再让我们多装些(计篓不计斤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未染一手殷红,却得满篓澄黄,世事果然玩味。
是晚,大宝正背诵古诗,是岳飞的《满江红》,其中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遐思陡起:时光自是等闲虚度,不复少年,已然白头,行色匆匆,或有所失,或有所得,无须悲切,唯愿岁月静好便是。
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