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工笔·神来之笔!绍兴古城复兴之路刍议
笔者以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古城复兴大业上来,规划是关键。特别是房地产规划,在老城区更多规划和古城气质相符、风貌相谐的中式建筑,比如“古越郡府”等等。
▲民国六年《绍兴城区图》 何 雯/摄
绍兴人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具视觉冲击力的标志物。人们距绍兴还有一二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就不断看到“绍兴古城”的指示牌,但及至到了鲁迅故里,还在一脸懵懂地张望四问:“绍兴古城呢?绍兴古城呢?”入城口项目旨在城北入口建立一座城楼和一段城墙,给绍兴古城穿上一件古色古香的外衣,从而避免上述尴尬。
笔者认为,此举可谓举重若轻,四两拨千金,对于绍兴古城具有标志意义和封面意义。届时,绍兴的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城市辨识度必将为之一振!
只是,自古城墙都是闭合的,哪有一段的?一段只能叫挡板,算不上城墙。所以在设计规划上宜着眼长远,考虑绕环城路规划重建闭合式的真正意义的城墙。考虑到环城路正在建高架,能不能将高架和城墙结合起来,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城楼也应考虑结合历史和现状,规划修建各个入城口的门楼。比如西面重修迎恩门,西南方向重修偏门,南面重修南门,东南方向重修稽山门,东面重修都泗门等等?当然,兹事体大,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却尽可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超前规划,分期实施。
阳明心学乃当今显学,绍兴又是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的永久会址,正值绍兴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所以此项目当属重中之重。在地理位置上,项目南邻越子城保护区,北面通过古城入城口项目和书圣故里无缝衔接,东面和市政府老大院改造工程相望,可以说,此项目是绍兴古城继鲁迅故里后的又一个“月亮型”重点工程,值得工笔细绘,精雕细琢。
项目所在的西小路历史街区,是绍兴水乡风情风貌保存得最完好的区域,域内水网纵横,古桥卧波,台门错落,还有吕府等高宅大院,改造项目如何毫无违和地融入其中,使之相得益彰而不是彼此冲突,是很考验设计规划者的匠心和智慧的。
阳明故里项目的另一重意义是,它将越子城保护区、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上大路、下大路、市政府老大院博物馆区及苍桥直街风情街基本粘合到了一起。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古城名人故居众多,像珍珠一样散落在8.3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虽然相距不远,但往往由于几处现代建筑阻隔,相互缺少联通,以致成了五味杂陈的“夹生饭”。如何通过关键节点的改造,串珠成链,化点成面,这是阳明故里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古城有机更新的题中之义吧。
书圣故里改造开放已久,无奈一直不温不火。此次结合蔡元培广场、故居及周边改造之际,借古城入城口工程和阳明故里无缝衔接的东风,通过探花坊入口改造,强化“露出”效应,书圣故里重新激活值得期待。
这是古城削层变矮的一个样板工程,原市政府大楼摇身一变,成了名人馆、气象博物馆和清廉博物馆。从改造结果看,确实有化平庸为神奇之效。突发奇想的北纬30℃地理馆概念新奇,可谓神来之笔。古城保护不能固步自封,泥古不化,太需要这种基于事实依据和历史渊薮的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新之举了。
另外,改造后,此地有豁然开朗之感,纾解非古城功能,纾缓古城密度,当属范例。
原周恩来祖居实在太小了,而且藏在“深闺”不为人识。在红色文化正炽的今天,不妨适当做大。建议在中兴路或解放路和祖居相对、相邻位置,规划建设周恩来广场和雕塑,强化祖居的“品牌露出”。鲁迅、蔡元培、秋瑾、徐渭都有广场和雕塑,也应给周总理建一个广场,而且,这也是对绍兴最好的宣传。
切忌大拆大建,大改大动,宜精雕细琢,工笔细绘,在绝对尊重大运河及古桥群等“原作”的前提下,适当对破败破损之处修缮整理,原则是修旧如旧。
尤其是府山,历史遗迹比较丰富,历史文物也多,不应仅仅做成泛泛意义上的休闲公园。根据规划,北片扩建高品质山水园林式酒店(绍兴饭店),南片重塑核心城区繁华景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以清幽闻名、有“恋爱之路”之称的的环山路,建议引入年轻时尚互动元素,和厚重的越子城形成互补。
时间之于景点是把双刃剑,要么日臻成熟,要么走向衰落。鲁迅故里不能躺在现在不俗的客流量上固步自封,而应居安思危,不断完善旅游配套,不断引进年轻时尚元素,升级“研学游”功能,使之真正成为经久不衰、光芒四射的古城最具生命力的“大月亮”。
5月19日,徐渭艺术馆、青藤广场落成开放。笔者兴匆匆赶去瞻仰,坦率地说有点失望。应该说,设计规划方面动了不少脑筋,建筑也算有所创意。但在如此密集的老旧居民区,放入如此庞大、崭新的建筑物,有一种格格不入的“夹生”感。
此外,徐渭故里是不是可以向越王广场方向开门,一可以让藏在“深闰”的徐渭故里“崭露头角”,得见天日,另外也让孤零零的它和越子城保护区“串珠成链”,联成一片。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沈园一直以来内容比较单薄,园林也嫌粗疏。希望修复后的赵园和沈园勾联成片,双园合璧,成为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水准的江南古典园林群。
笔者认为,广场对面的步行街形态尚佳,但毕竟“年老色衰”,人气不再。建议将步行街纳入规划,统筹考虑,如此,既激活了步行街,又能让整个片区的气势和规模显现出来。
笔者注意到,这是绍兴古城有机更新计划中少有的特色商业街区,和其它大多以外来游客为目标的景区化改造不同,它旗帜鲜明地以本地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确实,绍兴是世界的绍兴,更是绍兴人的绍兴。古城在有机更新中一定要照顾到老城区原住民的生活,提高原住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升级原住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
此前的鉴湖水街和迎恩门水街与此类似,值得肯定。
笔者认为,最好的保护是利用,只有真正用起来,众多垂垂老去的台门才能活过来。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台门开设精品民宿、高档会所、书画展馆等等。
以历史为媒,串联主题,有越子城的古越风情、书圣故里的魏晋风流、八字桥的唐宋风韵、阳明故里的明清风雅、鲁迅故里的民国风度,形成核心文化展示环。
这些街区各具特色,相距也不远,但往往其间有现代建筑相隔,以至于近在咫尺,但可望不可及。要下决心借“削层变矮”工程实施之际,打通“肠梗阻”,同时增加标识,明晰路径,使几大历史街区融合贯通,联成一片。
以护城河为线,恢复两岸遗存,增配设施,增色夜景,增添风情,形成生态景观休闲环。
环城河改造工程曾经是绍兴的骄傲,为绍兴嬴得了不少荣誉。但环城河一直来的问题是,只可远观,不能亵玩。“无商不活”,商贸是景点景区的活力所在,除了增添休闲设施,建议适当布局特色商业。
绍兴古城景区景点多以人文历史为主,不失厚重,但也不免沉重。环城河休闲带的打造不失为有益的补充,为古城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身铺垫探路。
解放路是绍兴的主路,也是古城的门户。古城大部分名人古居、重要历史遗迹、主要风情街区大都分布在解放路两侧。建议将分布于附近的故居遗迹、景区街区外延引至解放路,在此形成枢纽或者橱窗。日后环城高架和地铁建成后,解放路穿城过境功能弱化,建议将环城北路至环城南路之间的解放路建成“精致化、景观化的步行街”。结合历史资源和现状存量,将解放路打造成名人广场、名人雕塑一条街,把解放路真正打造成城市门户和文旅主轴。
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机更新,把古城还给世界!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千秋大计。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愚公移山的意志,咬定青山、聚沙成塔,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做,绍兴古城的复兴大业终将实现!
期间,我们既要有削层变矮、城楼城墙这样彰显意志的石破天惊的大手笔,也要有类似北纬30℃馆这样令人脑洞大开的神来之笔,更要以绣花针功夫,充分尊重历史和风貌的工笔细绘,比如八字桥片区。
WENDU
《文都》电子杂志
历史文化名城
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