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三)

二、无韵不成诗(说押韵)

诗歌生于韵,凡不押韵者,愚见均不为诗,纵翻译而来的外国诗歌亦然。今有不押韵之所谓现代诗,非诗也。何故?试问千百年来,诗之别体纷出,“藏头诗”、“瘸腿诗”、“打油诗”、“宝塔诗”、“剥皮诗”等数不胜数,为何独无“藏尾诗”?为何直至今日之“不押韵也谓诗”的时代才出现所谓“藏尾诗”?答案已明。

(一)什么是韵(韻)和押(压)韵:

韵,今人多解为“和谐的声音”,而诗之韵,多解为“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

松颜客曰:韻,从音从員。音,与“言”同源:

“吹奏表达”义。

員:

“圆、范围、运转”义。

韻者,语音表达所运转之范围也。(所以押韵又叫合辙,合乎运转路线是也)。

押韵,今人多解释为: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近体诗首句不一定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奇数句不能押韵。

松颜客曰:押者,标记记号也。押韵者,标记语音运转的范围也。压者,使平稳、抑制也。压韵者,使语音表达运转平稳也。押韵,或重于纸面创作。压韵,或重于口头吟诵也。


1、古风韵与近体诗韵简说

古体诗(古风)之押韵,平声韵、仄声韵互押。平者,今之普通话第一声、第二声。仄者,今之普通话第三声、第四声兼之古入声(平仄问题,置于后文“出得其中吟趣斜”中细说)。近体诗(格律诗)之押韵,常只押平声韵,以《平水韵》为据(《平水韵表》见附录1)。词韵几近于古体诗韵,以《词林正韵》为据......下以《平水韵》为代表,简说相关(关于《平水韵》,今人褒贬不一。《平水韵》与《中华新韵》之优劣,更是难以定论。盖一为承,一为创也。《松颜诗话》以传承文化为目的,故而,以《平水韵》为言)。

《平水韵》得名于宋代作者刘渊或王文郁,籍贯皆为山西平水。其106部左右,与唐人用韵堪合,经清代《佩文韵府》传扬,二者姑可混同视之。今日学习《平水韵》较为麻烦,因为古今读音差距太大,诸如“一东”“二冬”之辩、“三江”“七阳”之别,尤其“十三元”,清人都已无法弄清而谓之“该死十三元”,更别说今人了。

整体说来,《平水韵》为代表的韵书各韵部是很能体现“国人感情轨迹范围”的,可算是国人在天人感应下的“汉字情感势力分布图”。由于下一章才讲到“吟诵”问题,本章内容谈及的情感,与所关联的调值、口型、入声等等细化问题,在此不言。

《释名》言“日者实也,月者缺也,土者吐也,田者填也,车者居也......”;中医言“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可是历代太多的人和书,还是太多的关注于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幸有中国的诗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孜孜不倦、一心一意、身体力行于捍卫汉字的“音义”相联,实在难得!想想不是吗?“楼——钩——秋——愁——头”,它们是相联的吗?它们怎么样相联?“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天衣无缝的相联——李后主倒底表达的是什么?答案是“尤”。因为“楼、钩、秋、愁、头”,尽在《平水韵》之“十一尤”部。“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这一刻,因着一个“尤”韵,诗人们在同一条道路千载相通!(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4万多首诗中,用到“十一尤”韵的诗达到4千多首。)

谁说押韵是一种限制呢?是否感觉到了汉字因为押韵,对于意思的连贯,情感的连贯,逻辑的连贯,不仅没有限制,不仅没有生硬,反而更加意味宽广,更加自然?诗的美有多种,但是韵之美是最基本的,无韵不成诗,是也!

(0)

相关推荐

  • 格律诗基础知识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及其相互关系

    诗词教案之二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和汉语拼音的关系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分享汉语拼音.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在平时阅读欣赏诗词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五.七)绝.(五.七)律诗后边会 ...

  • 七绝的最后一句用邻韵是出律吗,孤雁入群格是否有问题?

    有朋友提问如上,一边解答一边扯扯淡. 邻韵就是位置比较靠近,发音比较相似的韵部. 其实能够问出这个问题来,证明这位朋友对格律诗有相当的了解. 我们学习了格律规则之后,会在实际赏析和创作中不断地产生问题 ...

  • “诗”事求是(上)

    学专业的人,可能都有些"矫情",比如听于大妈"鸡汤式"慷慨激昂地解读国学,那感觉就像自家的珍宝被当成赝品卖掉,还挣得盆满钵满:比如看到有人创作所谓的" ...

  • 为什么写诗都要押平韵?唐诗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韵》?(南郭居士)

    点击上面蓝字 炎黄诗词 关注有更多精彩 为什么唐诗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韵>?为什么写诗都要押平韵? ◎南郭居士 有时突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唐诗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编的<平水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一)

    为<松颜诗话>教学而做 松颜客 诗情千解本由他,误品先缘识字差. 心想其人如啖蔗,身临其世甚烹茶. 入乎其里求其法,出得其中吟趣斜. 意逆由君无不可,环肥燕瘦比三家. "当名辨物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四)

     2.押韵的意义与作用 (1)保证诗的特征:用声音的范围保证句式的呼应和相对整齐:用音义的联系加强句子的联系而构建有趣. 自<诗经>的重章叠句,我们可以看出,从口头创作开始,古人主要就是靠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五)

    (3)和诗(依韵.用韵.步韵)简说 关于依韵.用韵和次韵(步韵),前人解释颇多,略选如下: 其一:宋·刘邠<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六)

    (4)押韵之忌简说 关于押韵之忌,古人要求甚严,愚见诸如"撞韵"."犯韵(挤韵.冒韵)"."哑韵"可略.错押韵部之"出韵(落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七)

    上平七虞 虞愚(自娱)娱(以舞以娱)隅(墙的弯曲边角处,不清)无(无,舞也,不清)芜(草丛生,物无)巫(以舞娱神)于(娱声)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癯瞿(忧悼在心,看不真切)氍儒(巫中礼仪者)襦濡须需(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q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九)

    二.结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看词之起承转合 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一)

    (二)对仗 对: 手执丵(zhuó 齿状仪仗),表"高举仪仗"义. 仗: 手执器仗,"高举器仗"义. "对仗"连在一起,就是意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