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跟着月亮走,月圆月缺全在手
月到中秋,你会想起什么呢?
千里之外的明月,是思念之中的团圆,还是其他?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中秋,这个中国传统佳节,在绵延千年的传承里,早已融合了时令、饮食、医药、民俗文化等多种元素,成为蕴含“中国味”的符号与象征。
《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篇》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经脉气血的循环流注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节律,这个节律常随着自然界的日月运行、昼夜更替、季节变迁的节律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主动适应自然的时间节律,因时养生,有助于健康。
除了我们经常听到、谈及的“昼夜晨昏,作息规律”“ 春夏秋冬,四时养生”等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外,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按月养生”。
月亮对健康的影响不仅是中医观点,现代亦有研究发现,月亮盈亏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影响。
美国精神病理学家利伯在他的专著《月亮作用》一书中阐述:“人体约有80%为液体,月球的吸引力也能像产生海水潮汐那样对人体发生作用,引起生理潮。”
月亮绕地球一周约需28天,这是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其形状也在不断变化,月亮位相的变化叫做月相。
每一个农历月份中,一个月相周期分为朔日(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望日(圆月)。 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也各有不同。
具体如何做呢?宜从以下四个时段分而行之。
朔日养生
朔日即新月,是在农历初一前后。此时月缺无光,人体白天阳气渐弱,夜间阴气渐虚,人的精神、体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下降,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易于发生和加重。
养生有招:
1、可适当减少工作、学习时间,增加睡眠时间。
2、普通人群宜注意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如可于朔日前后两三天,根据需要食用红枣花生龙眼汤(红枣、龙眼肉各15克,花生仁50克,加水煮熟饮汤)以补养气血。
3、坚持晩上9点~10点就寝前拍打后背,先拍打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次~100次。由于背部有心俞、肺俞等脏腑腧穴,通过拍打刺激能振奋心阳、肺气,有助于夜间体內血液运行的畅通。
4、按摩足三里。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可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功效堪比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物。
望日养生
望日即圆月,是在农历十五前后,此时月圆光亮,精气充足。人体白天阳气旺盛,夜间阴气充盈,人的精神亢奋、体力较强,机体抗病能力增强;但是由于血气上浮,一方面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等病症高发,另一方面高血压病、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等病症也容易在此时发作和加重。
养生有招:
1、望日人体阳气旺盛、阴气充盈,人们精神亢奋、体力较强,可适当增加工作、学习时间,适当减少睡眠时间。
2、普通人群,此时可加强运动锻炼,慎服用补药,否则补益过度,“月满而补,血气洋溢”,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不利健康。
3、对于在望日前后易于发作和加重疾病的患者,在望日前应注意静养,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预防性用药,同时尽量不吸烟、少饮酒,切忌进食辛辣或过于温补的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4、新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在午睡前、晚睡前两个时段按摩足部涌泉穴50次~100次,能起到补肾降逆、调血宁神的作用。
上弦月到圆月养生
上弦月即农历初七前后,从上弦月到圆月,月亮由缺到圆、月光由暗到亮,人体之气也逐渐旺盛、充盈,人们精神良好、体力充沛,抗病能力较强。
养生有招:
1、普通人群可适当增加工作、学习时间,减少睡眠时间。
2、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出血性病症等患者,不要进食过于辛辣刺激或过于温补的食物,要稳定情绪,调节恼怒、郁闷等不良情志,以免加重病情。
3、根据需要,可食用“黄芪杞菊茶”(黄芪、枸杞子、黄菊花各10克,先用水煮黄芪、枸杞子20分钟,再加菊花煮5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代茶饮用)或中成药“玉屏风散(颗粒)”,以补肺益气、增强抵抗力。
圆月到下弦月养生
下弦月即农历二十三前后,从圆月到下弦月,月亮由圆到缺,月光由亮到暗,人体之气亦逐渐虚弱、衰减,人们精神、体力较差,机体抵抗力较弱。
养生有招:
1、普通人群可适当减少工作、学习时间,适度增加睡眠时间。
2、贫血、低血压,以及气血不足、脾肾虚弱等患者, 此时段可进行食补或药补,有助于气血的充盛、脾肾等脏器的强健,有益于疾病的痊愈康复和虚弱状态的改善。
可根据需要艾灸足三里(点燃艾条,置于足三里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让人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一般每次灸10分钟左右,每日1次)强健脾胃。
《素问》中曾经记载:“中秋,水天一色之时也。”根据中医理论,肺主天气,肾主水;水天一色,即肾水应上交于肺,肺金宜降而生水;肺、肾本为一气。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若水天之气不相交,则容易发生虚喘等疾病。
中秋处于湿与燥交替转化之时,人体即易受湿邪,又易受燥邪。而燥易伤肺,湿伤脾胃,所以此时,人们患病多为肺燥胃湿。
中医古籍上记载,中秋之时是我们养生的一个重要时期。《类修要诀》就有歌诀记载“不得中秋真种子,去年徒费万年心。得之守之宜秘隐,不秘不隐遭天嗔。”所以,在中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抛开俗事,调整呼吸,使心清静。
秋乏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的身体是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进入秋季以后,人的精气慢慢收敛、闭藏,如果在夏季过度消耗又未能及时补足,人就容易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秋乏”。
此时最好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注意不要熬夜,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
秋行
中秋时节,气候适宜,正是人们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好时机。适当的户外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排解烦恼,然而秋天的运动不能让其气散,所以,运动不能过急,也不能剧烈,量也不能过大,最好是微量出汗为妙。人们可以选择登山、慢跑、骑车、散步等运动方式。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运动量不要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华佗告诫:“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秋燥
燥是秋季的主气,而秋燥又是外感六邪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各种秋燥症状。
肺主秋季,入秋后气温由热转凉,早晚寒气渐盛,越冷越干燥。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其位最高,不耐寒热,且肺喜润而恶燥”,最易受秋燥所伤。
因此秋季最易伤肺,也是最需要养肺的时节。其次还需要补充津液,津液濡养不好,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问题。平日可以多喝大米汤补充津液,还可以加点梨煮熟润肺,但切记梨不可多食,寒性极易伤脾胃。
中秋饮食宜忌
中秋节前后气候稍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在饮食上,应少食辣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同时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体弱的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螃蟹和月饼是中秋经典美食,但食用不当却会损害健康。糖尿病人和儿童不宜过量食用月饼,月饼含糖量极高,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损害较大,儿童脾胃比较脆弱,食用月饼过量或造成食欲不振甚至不能进食。成年人过量食用月饼也会对肠胃造成较大负担。
大闸蟹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但在享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六忌:忌吃生蟹、忌吃死蟹、忌吃久存熟蟹、忌吃太多、忌喝茶水、忌吃柿子。
如果月饼不小心吃多了,可以煮一杯消食茶:
原料:山楂6克、陈皮3克、炒麦芽6克
做法: 将山楂、陈皮、炒麦芽放入适量的水中,大火烧开小火煮15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山楂可以帮助消化月饼的油腻,炒麦芽可以消化月饼里的面食,月饼吃多容易助湿壅滞,陈皮可以理气化湿。传统的五仁月饼里,加入了红绿丝,很多就是用橘子皮、萝卜丝作为原料,帮助月饼更好消化。
中医提醒您,此时节较易发生的几种病症:
一要预防感冒或肺部感染,因此段时节早晚和白天温度差较大,较易出现感冒、咳嗽,且多缠绵难愈;
二要防止“悲秋”情结,发生抑郁症,导致失眠、疲倦、身体不适;
三要预防皮肤病,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肌张力消失及多种变态反应;
四要预防肠炎腹泻或痢疾,因此段时节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五要预防关节病变,特别是老年人的“老寒腿”。